前列腺炎和膀胱炎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不同特点。前列腺炎发病部位为前列腺,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检查有直肠指检等,治疗依类型而定;膀胱炎发病部位是膀胱,病因有别,临床表现不同,检查包含尿常规等,治疗分急慢性。儿童、女性、老年人群在这两种疾病上各有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发病部位
前列腺炎: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炎是前列腺部位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和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膀胱炎: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发生的炎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见类型有急性膀胱炎和慢性膀胱炎。
二、病因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如经尿道器械操作。血行感染来源于疖、痈、扁桃体、龋齿及呼吸道感染灶,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急性炎症病变残留、迁延不愈转变而来,也可由尿路其他部位感染蔓延引起,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为主。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异常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小结石或前列腺液中存在炎症细胞等有关。
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主要由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约占75%以上,女性因尿道短而直,且距离肛门近,更易发生感染,性生活、尿路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等均可诱发膀胱炎。
慢性膀胱炎:可由急性膀胱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由膀胱结石、异物、梗阻、畸形等原因引起,常见致病菌有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三、临床表现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突然,有寒战和高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可出现附睾炎。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排尿后和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俗称“滴白”,合并精囊炎时可出现血精,部分患者可出现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发生在会阴、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排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等。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自觉症状,仅在前列腺液检查时发现炎症证据。
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突然发生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甚至不敢排尿,尿频严重时可类似尿失禁,常伴有耻骨上膀胱区压痛,部分患者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慢性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长期存在,且反复发作,伴有耻骨上膀胱区不适,膀胱容量减少时可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等表现。
四、检查方法
前列腺炎:
直肠指检: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温度升高;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饱满、增大或缩小、质地不均,有小硬结。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
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炎的类型。
B超检查:可见前列腺回声不均等改变。
膀胱炎:
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可有红细胞,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膀胱镜检查:急性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的小出血点,慢性膀胱炎时可见膀胱容量缩小,膀胱黏膜增厚、粗糙等。
B超检查:可发现膀胱壁增厚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积极抗炎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引流脓液。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可配合热水坐浴、前列腺按摩等物理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以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一般无需治疗,定期观察随访即可。
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多饮水,口服敏感抗生素,疗程一般3-7天。
慢性膀胱炎:寻找并去除诱发因素,如治疗尿路结石、解除梗阻等,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长疗程低剂量抑菌疗法可能有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前列腺炎极为罕见,膀胱炎也较少见,若儿童出现排尿异常等情况,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可能由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原因引起,检查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
女性:女性膀胱炎相对常见,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特点,更易复发,在性生活后等情况后易发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等。女性前列腺炎非常罕见,主要关注膀胱炎相关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男性前列腺炎和膀胱炎都可能发生,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等情况可能增加前列腺炎或膀胱炎的发病风险,且老年人体质较弱,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注意预防尿路感染的复发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