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感染;非感染因素涉及环境(空气污染、居住环境潮湿)、免疫(先天性免疫缺陷、营养不良)、气候、过敏等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小儿呼吸道引发支气管肺炎。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途径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小儿支气管肺炎较常见的病毒之一,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侵袭。例如,在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在儿童之间迅速传播。
腺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可引起较严重的肺部炎症。腺病毒感染后,可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病变,引发炎症反应。
2.病毒感染对小儿的影响
对于婴幼儿来说,病毒感染后容易导致支气管及肺部的炎症反应加重。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病毒在肺部持续复制,会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及感染特点
肺炎链球菌是小儿支气管肺炎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肺炎链球菌可通过空气吸入或血行传播至肺部。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完善,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容易侵入肺部引发感染。例如,在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受损,肺炎链球菌趁机侵入。
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引起小儿支气管肺炎的重要细菌,常可导致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组织坏死、脓肿形成等,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该菌感染多与儿童的皮肤感染等经血行播散至肺部有关。
2.细菌感染的病理过程
细菌进入肺部后,会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会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肺部出现炎症病变,如肺泡内出现炎性渗出物,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患儿可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三)支原体感染
1.支原体的感染机制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然后释放毒性物质,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支气管及肺部的炎症。支原体感染的病程相对较长,且容易导致反复咳嗽等症状。
小儿由于呼吸道黏膜娇嫩,更容易受到肺炎支原体的侵袭,且感染后免疫反应的调节相对不完善,使得支原体感染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较为常见。
二、非感染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的影响
室内外空气污染均可对小儿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空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可沉积在呼吸道内,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或雾霾天气时,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风险增加。另外,室内吸烟产生的烟雾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小儿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使小儿更容易发生支气管肺炎。
2.居住环境潮湿的影响
潮湿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如霉菌等。小儿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呼吸道接触到霉菌等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容易引发支气管肺炎。例如,南方地区梅雨季节时,若居住环境通风不良、较为潮湿,小儿患支气管肺炎的概率可能会升高。
(二)免疫因素
1.先天性免疫缺陷
有些小儿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这类小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尤其是抗体水平不足,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反复发生支气管肺炎。由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是遗传性或先天性的免疫功能异常,患儿从婴幼儿时期就可能频繁出现呼吸道感染,进而发展为支气管肺炎。
2.营养不良的影响
营养不良的小儿,尤其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儿,机体的免疫力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使小儿的抗病能力下降。同时,营养不良的小儿往往存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缺乏,如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风险。在一些贫困地区或喂养不当的婴幼儿中,营养不良较为常见,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其他因素
1.气候因素
气温的急剧变化,如寒冷季节,小儿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另外,气温变化还可能影响小儿的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几率。例如,在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且变化较大,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往往会升高。
2.过敏因素
部分小儿属于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可引起呼吸道的过敏反应,导致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等,进而容易继发感染引发支气管肺炎。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的小儿若接触花粉,可出现呼吸道的过敏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若不及时控制,容易发展为支气管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