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包括慢性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估,预防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干预包括非药物(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药物干预(谨慎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来应对后遗症。
一、压缩性骨折后遗症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一)慢性疼痛
1.发生机制:骨折部位的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异常的神经末梢,或者骨折导致脊柱力学结构改变,长期的应力异常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例如胸椎压缩性骨折后,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力线改变,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慢性疼痛。
2.表现: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人可能因活动量较大,疼痛受活动影响更显著;老年人可能本身基础活动量少,但疼痛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而持续存在。
(二)脊柱畸形
1.发生机制:儿童时期发生压缩性骨折,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脊柱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脊柱畸形。成人压缩性骨折后,椎体高度丢失,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被破坏,长期可逐渐出现脊柱侧弯、后凸等畸形。
2.表现:外观上可见脊柱外观异常,如脊柱侧弯时身体向一侧倾斜,后凸畸形时背部呈驼背样。对于儿童,还可能影响身高发育,导致身高增长受限;成人则可能出现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
(三)活动受限
1.发生机制:骨折后疼痛以及脊柱畸形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疼痛使患者不敢正常活动脊柱,而脊柱畸形进一步限制了脊柱的正常活动范围。
2.表现: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完成弯腰、转身、伸腰等动作,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如穿衣、洗漱、如厕等活动都可能变得困难。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活动受限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更大。
二、压缩性骨折后遗症的评估方法
(一)体格检查
1.脊柱检查:观察脊柱的外观,包括脊柱的曲度、有无畸形等。触摸脊柱周围组织,检查有无压痛、叩击痛等。例如检查胸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时,检查者用手指轻叩胸椎相应部位,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
2.活动范围检查:测量脊柱在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如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活动的角度。对于儿童,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脊柱活动的正常范围标准,与同龄正常儿童进行对比评估;对于老年人,要结合其基础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脊柱的形态,如椎体高度、脊柱曲度等情况。通过X线片能观察到骨折后椎体是否有再塌陷、脊柱畸形的程度等。例如能清晰看到胸椎压缩性骨折后椎体的压缩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等畸形。
2.CT检查:对于骨折细节的显示更清晰,能发现X线片不易察觉的微小骨折碎片、椎体内部的结构改变等。在评估压缩性骨折后遗症时,可用于观察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情况,对于判断神经受压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3.MRI检查:能评估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发现骨折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以及神经是否受损等有优势。可以早期发现慢性疼痛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受压或神经损伤导致的后遗症相关改变。
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儿童人群: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外伤,尤其是避免脊柱的外伤。加强营养,保证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促进骨骼正常发育。例如保证儿童每天饮用足够的牛奶,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豆制品等,同时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
2.成人人群: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避免长时间弯腰、伏案等不良姿势。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要注意劳动保护,避免脊柱受到外伤。例如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搬运姿势,避免直接弯腰搬起重物。
3.老年人群:积极预防骨质疏松,通过饮食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多吃虾皮、海带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骨骼强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外伤。
(二)干预措施
1.非药物干预
康复训练:对于慢性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例如针对脊柱压缩性骨折后遗症的患者,进行脊柱柔韧性训练、核心肌群训练等。核心肌群训练可以增强腹部和腰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儿童脊柱畸形的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特定的矫正训练。
物理治疗: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缓解疼痛。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理疗如超声波治疗、红外线治疗等可以改善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缓解慢性疼痛等后遗症。例如对于胸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导致的背部疼痛,可采用红外线照射背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
2.药物干预(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谨慎使用,尤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禁忌和风险。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胃肠道和肾脏的耐受性,可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非甾体抗炎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