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盆腔积液是指腹腔和盆腔内存在超出正常生理性需要的液体聚集,其常见原因有炎症性因素(如盆腔炎、腹膜炎)、肿瘤性因素(如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其他因素(如肝硬化、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因积液量而异,少量积液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量或大量积液可致腹胀、腹痛等,相关检查有超声、实验室及穿刺抽液检查等;处理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如炎症性积液用抗生素、肿瘤性积液采取相应治疗、其他病因针对性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如积液多穿刺抽液、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且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评估处理。
一、引起腹盆腔积液的常见原因
1.炎症性因素
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器官发生炎症,如输卵管炎、卵巢炎等,炎症刺激会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从而导致腹盆腔积液。例如,盆腔炎性疾病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的女性发病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更容易罹患。
腹膜炎:腹腔内的脏器发生炎症波及腹膜,如急性阑尾炎穿孔导致的阑尾周围炎进而引发腹膜炎,炎症渗出会引起腹盆腔积液。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基础疾病如阑尾炎的患者风险相对较高。
2.肿瘤性因素
恶性肿瘤:如卵巢癌、腹膜间皮瘤等,肿瘤细胞浸润、种植等可导致腹膜及周围组织渗出增加,形成腹盆腔积液。肿瘤性腹盆腔积液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例如卵巢癌,在绝经后的女性中相对高发。
良性肿瘤:某些良性肿瘤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等,也可能因瘤体破裂、渗出等情况导致腹盆腔积液,但相对恶性肿瘤较为少见。
3.其他因素
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时,部分腹水可蔓延至盆腔,导致腹盆腔积液。肝硬化多发生于长期大量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等人群,年龄上多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男性发病风险相对略高一些。
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导致液体渗出到腹腔和盆腔,引起腹盆腔积液。心功能不全可见于各年龄段,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发生。
低蛋白血症: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包括腹盆腔,从而引起积液。例如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的人群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进而导致腹盆腔积液,不同年龄均可发生,但营养不良的儿童及老年人更需关注。
二、腹盆腔积液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
少量积液: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
中量或大量积液: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膨隆等表现。如果是炎症性积液,可能伴有发热等症状;如果是肿瘤性积液,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积液,伴随症状有所差异,比如盆腔炎性积液的患者多有下腹部坠胀、疼痛,伴有白带增多等妇科相关症状;肿瘤性积液的患者除了上述腹部症状外,还会有肿瘤相关的消耗表现。
2.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盆腔积液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明确积液的量、分布等情况,还能初步判断积液的性质,比如通过超声观察积液的透声情况、有无分隔等,辅助判断是炎性还是肿瘤性积液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生化检查能评估白蛋白等指标,判断有无低蛋白血症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对于肿瘤性积液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穿刺抽液检查:对于积液性质不明确的情况,可以进行穿刺抽液,对抽出的液体进行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明确积液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以及有无肿瘤细胞等,从而进一步明确病因。
三、腹盆腔积液的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炎症性积液: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盆腔炎、腹膜炎等,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在抗生素选择上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需要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等有影响的抗生素。
肿瘤性积液: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对于老年肿瘤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其他病因:如肝硬化引起的,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治疗,包括护肝、利尿等;心功能不全引起的,需要改善心功能,如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腹胀、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进行穿刺抽液缓解症状,但穿刺抽液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积液,需要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液体渗出。
总之,腹盆腔积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情况,其病因复杂多样,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在腹盆腔积液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个体化地进行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