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膝关节不稳定、髌骨再骨折风险及心理问题等多种后遗症。创伤性关节炎与关节面不平整、应力分布异常等有关;膝关节僵硬因软组织粘连、关节囊挛缩及缺乏锻炼所致;肌肉萎缩是患肢制动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膝关节不稳定与骨折解剖结构及力学关系破坏等相关;髌骨再骨折风险与骨折愈合、外力等因素有关;心理问题由疼痛、功能受限等多种因素引起,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需分别关注相应问题。
一、创伤性关节炎
1.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不佳,关节软骨损伤,使得关节在活动过程中应力分布异常,加速软骨退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髌骨骨折后关节面移位超过2mm,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本身关节软骨退变基础存在,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术后过早负重、过度活动等会增加关节磨损,加重创伤性关节炎风险;有既往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髌骨骨折后更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3.表现: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尤其是活动后疼痛加重,伴有关节肿胀、僵硬,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
二、膝关节僵硬
1.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粘连,关节囊挛缩,导致膝关节僵硬。骨折固定期间缺乏有效的康复锻炼,肌肉废用性萎缩,进一步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度。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或康复锻炼不及时也易出现僵硬;老年患者修复能力弱,更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硬;生活方式中,固定期间缺乏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锻炼是导致膝关节僵硬的重要因素;病史方面,若患者本身有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髌骨骨折后膝关节僵硬的风险增加。
3.表现: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屈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
三、肌肉萎缩
1.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患肢长时间制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2.影响因素:年龄越大,肌肉萎缩的恢复相对越困难;生活方式上,制动期间缺乏针对性的肌肉锻炼会加重肌肉萎缩;病史中如果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会影响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加重肌肉萎缩。
3.表现:患肢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患者可感觉下肢无力,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四、膝关节不稳定
1.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力学关系遭到破坏,若骨折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固,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例如,髌骨骨折后伸膝装置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使得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髌骨的轨迹异常,出现不稳定。
2.影响因素:骨折的严重程度,如粉碎性骨折等更容易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年龄较大的患者自身组织修复和代偿能力差,膝关节不稳定的风险相对高;生活方式上,过早恢复剧烈运动等会增加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风险;病史中有膝关节既往不稳定情况的患者,髌骨骨折后更易出现新的不稳定。
3.表现:患者可感觉膝关节有错动感,行走时容易打软腿,上下楼梯等动作时膝关节容易出现异常晃动。
五、髌骨再骨折风险
1.发生机制:髌骨骨折经过治疗后,在康复过程中,如果受到外力撞击或过早过度负重等,可能导致髌骨再骨折。尤其是骨折愈合尚未坚固时,髌骨的强度还不足以承受正常的应力。
2.影响因素:骨折愈合情况是关键,愈合不良的髌骨强度低;年龄较小的患者骨折愈合相对快,但如果过早活动也有再骨折风险,老年患者骨折愈合慢,再骨折风险持续时间长;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保护患肢,进行剧烈运动或受到外伤等是再骨折的重要诱因;病史中如果有骨质疏松等情况,会增加髌骨再骨折的风险。
3.表现:受伤部位再次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与首次髌骨骨折的表现类似,但有既往髌骨骨折病史可作为参考。
六、心理问题
1.发生机制:髌骨骨折后,由于长期疼痛、功能受限、康复过程漫长等,患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骨折带来的身体形象改变、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担忧等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更担心骨折对生长发育和未来活动的影响;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身体外观和功能恢复对生活的影响;生活方式中,工作压力大、对康复预期过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病史中有心理疾病倾向的患者,髌骨骨折后心理问题更易发生。
3.表现: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对治疗和康复失去信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髌骨骨折后,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对生长的影响,及时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避免长期后遗症;老年患者髌骨骨折后,要特别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相关的后遗症,加强营养支持,适度进行康复锻炼,同时关注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女性患者要考虑到身体外观恢复对心理的影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保证骨折良好愈合,减少后遗症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