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AUB)需从与妊娠相关的出血、与内分泌失调相关的出血、与子宫结构异常相关的出血、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出血、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的出血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与妊娠相关的出血包括先兆流产、异位妊娠、流产不全;与内分泌失调相关的出血有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因排卵障碍发病)、排卵性月经失调(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与子宫结构异常相关的出血包含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致经量增多等)、子宫腺肌病(经产妇经量增多等伴痛经)、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经间期等出血);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出血涉及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甲状腺疾病(甲亢或甲减致月经紊乱);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的出血有宫内节育器相关(放置后经量增多等)、药物相关(服用避孕药、抗凝血药物等致出血)。
一、与妊娠相关的出血
1.先兆流产:常见于育龄期有停经史的女性,多有少量阴道出血,可伴有下腹隐痛。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妊娠囊等结构。与正常月经相比,出血时间、量等与正常妊娠相关的激素变化及超声表现相关。
2.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后少量阴道出血,可伴有下腹一侧隐痛或酸胀感,严重时可出现腹腔内出血导致休克。血hCG水平较正常妊娠低,超声检查宫腔内无妊娠囊,附件区可发现异常包块。不同年龄的育龄女性均有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中如有不安全性行为等可能增加风险。
3.流产不全:多见于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后,有阴道出血时间长、量多或淋漓不尽等表现。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有残留组织。与妊娠相关的流产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相关,病史中往往有妊娠相关的终止或自然流产史。
二、与内分泌失调相关的出血
1.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善,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均会出现排卵障碍,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酮对抗,引起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单相型)、激素测定(如雌激素水平偏高,孕激素水平低或无)等可辅助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因内分泌轴的不同状态而发病,青春期女性生活方式相对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围绝经期女性则与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相关。
2.排卵性月经失调: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功能不足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不易受孕或在孕早期流产。基础体温双相型,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孕激素测定显示孕酮水平偏低。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多见于育龄期有一定生育史的女性,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可达9-10天,经量可正常或增多。基础体温双相型,但高温相下降缓慢;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可见分泌期内膜与增生期内膜并存。
三、与子宫结构异常相关的出血
1.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较常见的原因之一。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团块,根据肌瘤的位置、大小等判断对月经的影响。不同年龄女性发病与雌激素水平等相关,育龄女性雌激素相对活跃可能促进肌瘤生长。
2.子宫腺肌病:常见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与妊娠、分娩等子宫创伤史相关,经产妇多次妊娠分娩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主要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出血。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息肉并取病理确诊。与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等因素相关,具体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有关。
四、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血常规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异常,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2.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如甲亢时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升高等;甲减时TSH升高,T4、T3降低等。不同年龄女性均可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出现月经方面的改变,与甲状腺本身的疾病状态相关。
五、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的出血
1.宫内节育器相关:部分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与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引起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增加等有关。不同年龄放置节育器的女性均可能发生,与节育器的类型、个体对节育器的反应等相关。
2.药物相关: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服用方法不当等情况)、抗凝血药物等可能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如避孕药服用不规则时,可导致激素水平波动,引起撤退性出血等;抗凝血药物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不同年龄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均有可能出现,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