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眼前发黑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体位性低血压(人体突然站起致回心血量减少、脑供血不足,老年人等风险高)和低血糖(长时间未进食等致血糖低、大脑供能不足,儿童等易发生);病理性因素涵盖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病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年龄大及有基础病者易患)、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颈椎病致脑供血受影响,年龄大及有相关病史或不良生活方式者易发病)、其他系统疾病(贫血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分泌疾病如甲减致代谢减慢、脑供血供氧不足,不同人群因不同情况易患病)。
一、生理性因素
(一)体位性低血压
1.发生机制:人体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症状。一般健康人短时间内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恢复,但体质较弱者可能更明显。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5%-20%的健康成年人在快速站立时会出现短暂的体位性低血压相关头晕表现。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站立、脱水(如大量出汗、腹泻等导致血容量不足)、空腹等情况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几率;病史方面,若有自主神经病变等基础疾病,也易出现此类情况。对于老年人,应缓慢改变体位,避免快速站起;对于因脱水等导致血容量不足的人群,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低血糖
1.发生机制:如果长时间未进食或过度消耗能量,血糖水平下降,大脑供能不足,就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症状,还可能伴有手抖、出汗、心慌等表现。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可能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
2.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由于新陈代谢快,若饮食不规律易发生低血糖;生活方式中,节食减肥、长时间剧烈运动且未及时补充能量等情况易引发低血糖;病史方面,有糖尿病且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的患者,若用药后未及时进食,也容易出现低血糖导致头晕等症状。对于儿童,要保证规律饮食;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糖,合理安排饮食和用药时间。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
1.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某些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眼前发黑、头晕。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心室率不规则,可影响心脏射血,进而导致脑部供血受影响。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者、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病史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比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进行相应处理。
2.心肌病
发生机制: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病会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症状。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约3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等心功能不全相关表现。
影响因素:年龄因素中,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心肌病;病史方面,有病毒感染史等可能增加心肌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心肌病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定期评估心功能,必要时进行药物或其他治疗干预。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供血不足
发生机制:颈动脉狭窄、脑动脉硬化等原因可导致脑动脉血流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例如,颈动脉狭窄会使脑部血液供应受限,当体位改变等情况时,脑供血不足症状更易显现。
影响因素:年龄增长是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发生脑供血不足的几率升高;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会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增加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延缓脑动脉硬化进展。
2.颈椎病
发生机制:颈椎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头晕、眼前发黑。当颈部姿势不当,如长时间低头时,症状可能加重。
影响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患颈椎病;年龄较大者颈椎退变明显,也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对于颈椎病患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可适当进行颈部康复锻炼等。
(三)其他系统疾病
1.贫血
发生机制: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脑部缺氧,从而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可诊断为贫血。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孕妇等人群易发生贫血;生活方式中,营养不良、月经过多等情况可导致贫血;病史方面,有慢性疾病如肾病等可能引起贫血。对于贫血患者,要明确贫血类型,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等,同时改善营养状况。
2.内分泌疾病
发生机制: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脑供血、供氧相对不足,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约20%-30%有头晕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相对较高;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病史易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规律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药物,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