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可由病原体感染、自身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引发。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细菌(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自身因素有免疫系统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不利于抵御病原体;外界环境因素涉及季节变化(冬春易受凉、夏秋空调房进出易感冒)、空气湿度(干燥或过高均易致感冒)、居住环境拥挤(空气不流通、接触传播多)、缺乏户外活动(抵抗力下降、适应力差易感冒)。
一、病原体感染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类型
鼻病毒是引起小儿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据相关研究统计,约有30%-50%的小儿感冒由鼻病毒感染引起。鼻病毒适合在33℃左右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小儿鼻腔黏膜相对娇嫩,鼻病毒容易侵犯小儿鼻腔黏膜引发感冒症状。
冠状病毒也是小儿感冒的常见病原,特别是某些变异的冠状病毒毒株,可导致小儿出现感冒样症状,如流涕、咳嗽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引起小儿尤其是婴幼儿的感冒相关症状,可引起鼻塞、咳嗽、发热等,在冬春季节等高发时段,小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几率增加,其感染后易导致呼吸道炎症反应。
2.感染途径
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生活中容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病毒。例如,当周围有感冒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可在空气中传播,小儿吸入后就可能受到感染。另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等部位也可导致感染,比如小儿接触了被鼻病毒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后,用手触摸口鼻,就会使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冒。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类型
A族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小儿感冒相关的链球菌性咽炎等情况,小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咽痛、咽部充血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与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有所不同,其咽部往往有较为明显的脓性分泌物等表现。
肺炎链球菌也可在小儿感冒过程中继发感染,当小儿感冒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容易趁机侵犯呼吸道,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咳嗽加重、发热持续不退等情况。
2.感染机制
细菌感染小儿呼吸道时,会在呼吸道黏膜等部位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小儿出现发热、炎症性分泌物增多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例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咽部黏膜的炎症损伤,导致小儿出现感冒样的局部和全身症状。
二、小儿自身因素
(一)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小儿的免疫系统处于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小儿的免疫系统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相对较低,特别是IgG、IgA等抗体水平在出生后逐渐增加,但在婴幼儿期仍相对不足。例如,IgA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表面,小儿呼吸道黏膜分泌的IgA含量较少,对呼吸道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冒。
(二)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当小儿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如穿衣过多、室内温度过高等,容易出现体温波动。例如,在寒冷季节,小儿保暖不当可能导致机体受冷,而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很好地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从而引发感冒相关的一系列症状。而且小儿在感冒过程中,体温更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可能迅速出现高热等情况,这与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密切相关。
(三)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的呼吸道相对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鼻腔短小,没有鼻毛等有效的过滤结构。例如,婴幼儿的鼻腔比成人狭窄得多,鼻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一旦受到病原体侵袭或外界环境刺激(如空气干燥、寒冷等),容易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鼻塞等症状,进而影响呼吸,使小儿更容易出现感冒相关的不适。另外,小儿的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管径较细,黏膜柔弱,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清除异物的能力较弱,当有病原体感染或炎症刺激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等情况,加重感冒的病情表现。
三、外界环境因素
(一)气候因素
1.季节变化
冬春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小儿容易因气温骤降而受凉。例如,冬季气温较低,小儿如果没有及时添加衣物,体表散热增加,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外周血管收缩,但呼吸道黏膜的血管也随之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感冒。春季气温回升但昼夜温差大,小儿同样容易因保暖不当或着凉而发生感冒。
夏秋季节虽然气温相对较高,但如果小儿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室内外温差较大,小儿频繁进出空调房间,也容易引起感冒。比如从炎热的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鼻黏膜血管迅速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而感冒。
2.空气湿度
空气过于干燥时,如冬季使用暖气或空调取暖的室内,空气湿度较低,可使小儿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黏膜变得干燥,纤毛运动受限,从而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容易让病原体侵入引发感冒。例如,当空气湿度低于30%时,小儿呼吸道黏膜的保湿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而空气湿度过高时,如梅雨季节,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繁殖,也增加了小儿感冒的风险,潮湿的环境下细菌、真菌等容易在室内物品表面生长,小儿接触后易感染。
(二)生活环境因素
1.居住环境拥挤
小儿如果生活在居住环境拥挤的家庭中,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病原体容易在空气中传播。例如,一个狭小的房间内居住多个儿童,感冒患者呼出的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在室内难以扩散,其他小儿更容易吸入这些飞沫而感染感冒。而且拥挤的环境中,小儿之间的密切接触机会增多,也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几率,比如通过手的接触传播病毒、细菌等。
2.缺乏户外活动
小儿如果缺乏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机会减少,机体的抵抗力会逐渐下降。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小儿缺乏户外活动时,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而维生素D对小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同时,缺乏户外活动的小儿呼吸新鲜空气较少,呼吸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更容易在遇到病原体时发生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