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粉碎性骨折需先急救处理,包括确保安全、止血、固定。然后进行医疗评估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全身状况评估。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轻移位等,手术用于严重等情况。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同时要预防处理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一、急救处理
当发生小腿粉碎性骨折时,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避免二次损伤。如果患者有明显出血,应立即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同时,使用夹板或树枝等将小腿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端的关节,固定要松紧适度。
二、医疗评估与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小腿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骨折块的数量和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骨折端的粉碎程度以及是否累及关节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情况,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可以明确骨折块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关节内骨折块的嵌顿等情况。
MRI检查:在骨折早期,MRI可帮助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如肌肉、韧带、血管等是否同时受损。对于判断软组织挫伤的范围和程度有重要意义。
2.全身状况评估
要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因为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等全身并发症。同时,还要检查患者是否有其他合并伤,如颅脑损伤、胸部损伤等,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以制定综合的治疗计划。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粉碎程度相对较轻,骨折端移位不明显,且不涉及关节面的小腿粉碎性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儿童的一些稳定性较好的小腿粉碎性骨折可能首先尝试保守治疗。
方法:包括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6-12周左右,在此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粉碎严重,骨折端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或保守治疗难以维持骨折复位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块明显移位影响小腿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或者骨折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重要关节面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选择。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粉碎的骨折块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方法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使用锁定钢板等内固定系统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外固定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外固定架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外固定架通过pins或screws穿过骨骼,将外固定架固定在体外,起到固定骨折的作用。这种方法便于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处理,如可以在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进一步调整内固定等。
四、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患肢抬高:术后早期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家长协助正确抬高患肢,避免患儿活动不当影响康复。
肌肉收缩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舒张练习。通过肌肉收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监督下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调整锻炼强度。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初步稳定后,开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关节屈伸活动。例如,使用CPM机(持续被动运动仪)辅助膝关节进行屈伸训练,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恢复情况,谨慎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
部分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渐开始部分负重训练。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械,让患肢逐渐承受部分体重。通过部分负重训练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骨痂生长,增强患肢的肌肉力量和负重能力。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全面功能恢复训练: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恢复患肢的正常运动功能。例如,进行步行训练,从平地步行开始,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等较复杂的运动。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在生长过程中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达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水平,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避免患儿因康复过程漫长而产生焦虑等情绪。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感染
预防:对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要严格进行伤口的清创处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处理: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感染可加强伤口换药,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果感染严重,出现骨髓炎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清创,甚至需要长期的抗感染治疗和康复处理。
2.骨筋膜室综合征
预防:在骨折固定和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运动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如果发现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如患肢进行性肿胀、剧烈疼痛、张力增高、感觉异常等,要及时处理,如松开外固定装置等。
处理:一旦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要立即进行切开减压手术,以避免肌肉和神经的不可逆损伤。
3.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预防:保证骨折端的稳定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粉碎性骨折,手术中要尽量恢复骨折的血供,如减少对骨折块的过度剥离等。在康复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早负重等。对于儿童患者,其自身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注意避免影响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
处理:如果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再次手术植骨、调整固定方式等。例如,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植骨手术,促进骨折端的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