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的发生与先天因素(遗传、早产或先天不足)、后天因素(生活方式、疾病、年龄、情志)相关,先天遗传等致出生时肾虚易感,后天不良生活等致肾虚,疾病、年龄、情志也会影响肾脏功能引发肾虚。
一、先天因素
(一)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肾虚相关的遗传倾向,比如某些先天性的肾脏发育不良等遗传背景,可能使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一定的肾虚易感性。从基因层面来看,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例如某些与肾脏细胞代谢、结构形成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就可能导致肾脏功能基础较弱,为日后出现肾虚埋下隐患。
(二)早产或先天不足
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够,各器官系统包括肾脏的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出生后肾脏功能相对较弱。先天不足的婴儿整体身体机能处于较低水平,肾脏的储备功能和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相较于足月儿更容易出现肾虚相关的表现,如生长发育迟缓、体质较弱等与肾虚相关的情况。
二、后天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节
长期暴饮暴食,尤其是过度摄入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失常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无法充分滋养肾脏,久而久之易引发肾虚。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会耗伤体内阴液,出现肾阴亏虚的情况,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则会损伤脾阳,进而影响肾阳的温煦作用,导致肾阳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多等表现。
过度节食或偏食,会使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其中包括对于肾脏滋养至关重要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长期营养不均衡会导致肾脏的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引发肾虚。比如长期素食且未合理补充必要营养,会使蛋白质等摄入不足,影响肾脏细胞的修复和代谢,导致肾脏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肾虚相关问题。
2.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肾脏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夜间是人体气血回流肾脏进行修复和滋养的重要时段,熬夜会使肾脏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滋养,久而久之损伤肾气。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熬夜会影响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和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增加肾脏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发展为肾虚。例如经常熬夜的人,可能会出现腰膝酸痛、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类似肾虚的表现。
睡眠质量差,如多梦、易醒等,也会影响肾脏的正常修复过程。肾脏在睡眠中进行自我调节和修复,若睡眠质量不佳,肾脏的修复不充分,长期下来会影响肾脏功能,引发肾虚。
3.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身体气血运行不畅,肾脏的气血供应也会受到影响。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肾脏的代谢废物排出和营养物质的供应。缺乏运动时,肾脏血流相对缓慢,代谢废物容易堆积,影响肾脏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肾虚。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相较于经常运动的人,更容易出现腰部酸痛、肢体乏力等类似肾虚的症状,这与气血运行不畅、肾脏功能调节失常有关。
运动不足还会导致身体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肾脏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如风寒湿邪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容易影响肾脏的功能,引发肾虚相关病症。
(二)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影响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逐渐发展会影响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等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出现肾虚的一系列表现,如蛋白尿、水肿、腰膝酸软等。据相关研究统计,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相当比例会出现肾虚相关的肾脏病变表现。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肾脏的小动脉发生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导致肾脏缺血缺氧,逐渐损害肾脏功能。高血压性肾病也是导致肾虚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腰酸乏力等肾虚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情况。
2.外感六淫
风邪侵袭人体时,常可兼夹其他邪气侵犯肾脏。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若风邪与寒邪结合形成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可导致肾脏阳气被遏,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膝冷痛等肾阳虚兼表证的表现。例如在寒冷季节,人体外感风寒后,可能会出现腰部冷痛、肢体畏寒等类似肾阳虚兼外感的症状,这与风邪寒邪侵犯肾脏,影响肾脏阳气的温煦功能有关。
湿邪重浊黏腻,易侵袭人体下部,肾脏位于人体下部,容易受到湿邪侵袭。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或淋雨等导致湿邪入侵,会影响肾脏的气化功能,出现身体困重、肢体浮肿、腰膝沉重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与湿邪阻滞肾的气化有关,进而可能发展为肾虚相关病症。
热邪侵袭人体后,容易耗伤阴液,若热邪伤及肾阴,会出现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阴亏虚的表现。比如夏季炎热时,人体外感热邪,若未能及时调理,热邪深入伤及肾阴,就会出现上述肾阴亏虚的症状。
(三)年龄因素
1.儿童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喂养不当等因素,容易出现肾虚相关表现。例如一些早产儿或先天体质较弱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骨骼发育不良等类似肾虚影响生长的情况。这是因为儿童时期肾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身体生长发育的支撑作用相对重要,若出现肾虚,会明显影响其正常的生长进程。
2.中老年期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肾气逐渐衰退。中医认为,人到中年以后,肾气开始减弱,到老年时肾气更为亏虚。中老年人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肾脏的储备功能和调节功能减弱。例如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听力减退等症状,这些都与肾虚,尤其是肾气、肾精亏虚有关。而且中老年期若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如前面提到的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加速肾虚的发展。
(四)情志因素
长期的情志不舒,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问题,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中医认为,肾与志相关,过怒等情志刺激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肾气不固的情况,表现为遗精、滑精、小便频数等症状;长期抑郁的人,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进而影响肾脏的功能,出现肾虚相关的情绪低落、腰膝不适等表现。情志因素通过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最终导致肾脏功能失调,引发肾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