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与固定包括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手法或手术复位,采用外固定或内固定;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分别进行手指、肩肘、腕等活动及力量、精细动作训练;物理治疗辅助有冷敷热敷、超声波治疗;饮食营养支持需保证蛋白质和钙摄入;要定期复查影像学和进行功能评估来调整治疗与康复方案。
一、骨折复位与固定
1.复位方法
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通过牵引、挤压、旋转等操作恢复骨折端的对位对线。若为不稳定型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则可能需要手术复位,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如使用钢板、克氏针等内固定材料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不同年龄患者的复位难度和方式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骨折因骨骼的生长特性,复位后塑形能力较强,在复位时需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损伤。
2.固定方式
复位后通常需要进行固定,外固定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石膏固定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支撑,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支具固定则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能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固定的松紧度。内固定则是通过手术将钢板等固定材料植入骨折部位,提供更牢固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在固定时需要考虑固定的稳定性,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以确保骨折愈合。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手指活动:骨折后早期应鼓励患者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如握拳、伸指等动作,每小时可进行3-4组,每组10-15次。这有助于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也能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手指活动,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并且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的疼痛和抗拒。
肩部和肘部活动: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患者弯腰,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进行前后、左右的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次;肘部可进行屈伸练习,在无痛范围内缓慢进行,逐渐增加活动幅度。老年人由于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的下降,在进行肩部和肘部活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活动的幅度和频率,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
2.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
腕关节活动:可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偏和桡偏活动。屈伸活动时,患者缓慢将手腕向上弯和向下弯;尺偏是将手腕向小指一侧倾斜,桡偏是向拇指一侧倾斜,每种活动每次进行10-15次,每天3-4次。此阶段骨折部位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需谨慎进行活动,避免骨折端移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训练后要密切观察伤口及骨折部位的情况。
前臂旋转活动:患者坐位,患肢屈肘90°,前臂中立位,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如旋前和旋后,每次旋转10-15次,每天3-4次。这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前臂旋转的活动非常重要。
3.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
力量训练:逐渐增加手部和腕部的力量训练,可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每次握力训练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次;也可进行腕关节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抗阻练习。对于运动员等需要较高功能恢复的人群,力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以根据其专业需求进行调整,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细动作训练: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捡拾小物件、写字、使用筷子等,以恢复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这对于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至关重要。老年人在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时,可选择较大的物件,逐步过渡到小物件,以提高训练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三、物理治疗辅助
1.冷敷与热敷
冷敷:骨折后早期(通常在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骨折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儿童患者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
热敷:在骨折后期(一般为受伤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骨折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引起血压波动。
2.超声波治疗
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治疗时将超声波探头放置在骨折部位附近,根据患者的情况设定合适的治疗参数,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对超声波治疗的耐受程度不同,在治疗前要评估患者的情况,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安抚,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四、饮食营养支持
1.蛋白质摄入
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一般成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1-1.5克。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支持骨骼和身体的生长。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可能下降,可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蛋白粉、鱼肉等。
2.钙的补充
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要适当补充钙。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虾皮等。例如,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可以提供一定量的钙。对于绝经后女性等容易缺钙的人群,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量补钙引起不良反应。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对钙的需求较大,通过饮食补充钙的同时,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五、定期复查与评估
1.影像学检查
定期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复查。通过X线片可以了解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骨痂生长情况等。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速度较快,复查的频率可能相对较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可能因骨折愈合缓慢等原因,需要更密切地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功能评估
定期进行功能评估,包括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等指标的评估。根据功能评估的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若发现某个关节活动度恢复不理想或握力较弱等情况,及时增加相应的训练内容或调整训练强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复查和功能评估时要同时考虑基础疾病对康复的影响,确保康复训练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