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不传染,由过敏、感染、物理因素等引发,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避免诱因、药物治疗等治疗,还可通过注意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体质、注意药物使用等来预防。
一、急性荨麻疹的引发因素及机制
1.过敏因素
食物:常见的引起急性荨麻疹的食物有鱼、虾、蟹、蛋类等,某些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和某些坚果也可诱发。以蛋白质含量高且不易消化的食物为多见,进食这些食物后,人体作为异体蛋白接触到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因食物过敏引发急性荨麻疹,比如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的儿童,在摄入后可能较快出现症状。
药物:常见的引起荨麻疹的药物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变态反应,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从而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荨麻疹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性荨麻疹。
吸入物: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吸入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急性荨麻疹。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的人吸入花粉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引发皮肤的过敏症状。不同季节、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吸入性过敏原不同,生活在污染较为严重地区或经常接触宠物的人群,接触相关吸入物引发急性荨麻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2.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作为病原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儿童是病毒感染相关荨麻疹的高发人群,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例如儿童感染柯萨奇病毒后,可能较快出现急性荨麻疹症状。
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细菌感染人体后,其产生的某些物质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引起皮肤的荨麻疹表现。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感染,从而增加患细菌感染相关性急性荨麻疹的风险。
真菌感染:如浅表真菌感染和系统性真菌感染等也可能引起急性荨麻疹。真菌作为病原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症状。不同体质和生活状况的人群感染真菌的风险不同,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体内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进而引发急性荨麻疹。
3.物理因素
冷、热刺激:冷接触性荨麻疹较多见,患者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出现风团或斑块状水肿;热荨麻疹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获得性热荨麻疹常由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后,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对冷、热刺激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在季节更替时,儿童更容易因温度变化引发冷或热相关的急性荨麻疹。老年人的皮肤血管调节功能下降,也更容易受到冷、热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急性荨麻疹。
日光照射: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风团发生后约1-2小时消退。以女性多发,儿童也可能发病,在夏季日光照射强烈时,儿童和女性暴露皮肤部位更容易受到日光影响引发急性荨麻疹。
摩擦及压力:摩擦性荨麻疹通常由行走、衣物过紧等引起局部皮肤摩擦后出现风团;压力性荨麻疹多在皮肤受压后4-6小时出现局部肿胀,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久坐后的臀部等部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摩擦及压力相关荨麻疹的风险不同,例如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行走或久坐工作的人群,发生摩擦性或压力性荨麻疹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急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症状:突然起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严重患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多表现为哭闹、搔抓皮肤等行为,而成人患者通常能更清晰描述瘙痒、风团等症状。
体征:皮肤检查可见风团,大小和形态各异,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对于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率改变等体征。
2.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诱因、皮疹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症状特点(如瘙痒程度、风团持续时间等)、既往过敏史、感染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新的食物、药物,是否处于花粉季节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有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询问家长关于儿童近期的饮食、接触史等情况。
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皮肤情况,观察风团的形态、分布等,同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有全身症状的患者,评估其全身状况。例如检查血压、心率等,以判断是否存在严重的全身反应。
实验室检查:一般情况下,急性荨麻疹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能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果有感染因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或降低。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过敏原,指导避免接触和治疗。对于怀疑感染引起的急性荨麻疹,可进行相关感染指标的检查,如病毒学检查、细菌培养等。
三、急性荨麻疹的治疗及预防
1.治疗
避免诱因:首先应积极寻找和避免诱发因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的,应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若是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应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应选择适合儿童的制剂,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对儿童健康造成影响。
2.预防
注意饮食: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对于儿童,添加辅食时应逐步引入,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对尘螨过敏的人,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增强体质: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相关的急性荨麻疹。不同年龄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注意药物使用:使用新药物前,应了解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有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可能致敏的药物时应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