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盗汗可能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其他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以头部出汗为主,孩子还常伴有夜惊、枕秃、方颅等表现。应保证孩子充足的日照,每天尽量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一般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可适当增加剂量。
2.感染性疾病
如结核感染,除了盗汗外,还常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其他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也可能出现盗汗情况。若怀疑结核感染,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等检查以明确诊断。若是细菌感染导致,需积极抗感染治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生指导,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隔离防护等。
3.其他慢性疾病
像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孩子盗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容易出现多汗;营养不良的孩子由于身体虚弱,也常伴有多汗表现。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等;营养不良的孩子则要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保持孩子睡眠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可维持在22-25℃,湿度50%-60%。避免给孩子盖过厚的被子,选择透气性好的bedding(被褥)。孩子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防止着凉。如果孩子盗汗频繁,且伴有持续低热、体重不增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