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与荨麻疹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方面有区别。

1、病因
过敏性皮炎属于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引发。常见诱因包括接触性过敏原(如镍金属、橡胶、化妆品成分)、物理刺激(如摩擦、冷热)及微生物产物。荨麻疹由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主导。常见诱因包括食物(如海鲜、坚果)、药物(如青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物理因素(如压力、日光)。
2、临床表现
过敏性皮炎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渗出及结痂,常见于接触部位(如手部、面部)。慢性期可见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研究显示,急性期皮损中IL-4、IL-13水平显著升高,与Th2型免疫应答相关。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为风团,即局限性水肿性红斑,周围伴红晕,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形态可随体位改变。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
3、诊断方法
过敏性皮炎的诊断依赖斑贴试验,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背部皮肤,48小时后观察反应。阳性反应表现为红斑、水疱,敏感度约70%~80%。血清IgE检测对非职业性皮炎诊断价值有限,但总IgE升高(>200IU/mL)可提示过敏倾向。荨麻疹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约40%存在抗甲状腺抗体,25%有抗核抗体阳性。
过敏性皮炎急性期以抗炎为主,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快速控制炎症。慢性期需修复皮肤屏障,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剂。荨麻疹一线治疗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需足量足疗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