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需从局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搔抓、局部冷敷)、环境调节(控制室内温湿度、选宽松棉质衣物)、饮食注意(避过敏食物、增水分摄入)及特殊人群(婴幼儿、学龄儿童)注意事项等方面护理,若瘙痒严重或有异常及时就医,严重时遵医嘱用药。
一、局部皮肤护理
1.保持清洁: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出现瘙痒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防止加重瘙痒。这是因为保持皮肤清洁可减少细菌等微生物滋生,降低皮肤感染风险,利于皮肤恢复。对于婴幼儿,清洗时动作要轻柔,控制好水温,一般以37℃~40℃为宜,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
2.避免搔抓:要防止患儿搔抓皮疹部位,可给患儿修剪指甲,避免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幼儿指甲生长快,需定期修剪,可在患儿入睡后进行,防止其在清醒时搔抓。如果皮疹部位瘙痒明显,可给患儿戴棉质手套,避免直接搔抓皮肤。
3.局部冷敷:可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温度不宜过低,以4℃~10℃为宜)对瘙痒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时间5~10分钟,间隔15~20分钟可再次冷敷,通过冷敷可暂时缓解瘙痒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对于较大儿童,可告知其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减少搔抓,比如讲故事、玩简单游戏等。
二、环境调节
1.室内温度湿度: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适宜的温湿度可让患儿感觉舒适,减少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皮肤不适。温度过高或湿度过低可能会使患儿皮肤更加干燥,加重瘙痒;温度过低可能会让患儿感觉不适,间接影响其对瘙痒的耐受。可使用空调和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温湿度,定期监测温湿度并进行调整。
2.衣物选择:给患儿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防止衣物摩擦皮疹部位加重瘙痒。棉质衣物透气性好,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家长要注意及时更换患儿弄脏的衣物,保持皮肤接触的衣物清洁。
三、饮食注意
1.避免过敏食物:患儿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因为过敏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症状。不同年龄段患儿饮食有差异,婴幼儿要注意辅食添加的种类,逐渐引入新食物,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对于较大儿童,要告知其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
2.增加水分摄入:让患儿适量多饮温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代谢,减轻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每天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可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来调整饮水量,一般婴幼儿每天饮水量在500~1000毫升,学龄儿童在1000~1500毫升左右。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皮肤更为娇嫩,在护理时要特别小心。除了上述局部护理、环境调节和饮食注意外,要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及患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等。如果皮疹出现破溃、感染迹象,如局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要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扩散风险较高。
2.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可能会因瘙痒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疾病,避免因心理因素导致瘙痒加重。同时要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按照上述护理方法进行皮肤护理等。
如果手足口病患儿瘙痒症状严重,经上述护理措施无法缓解,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如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使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具体用药需遵医嘱)来缓解瘙痒症状,但要避免自行给患儿使用未经医生许可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