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直肠黏膜等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有肿物脱出等,检查包括指诊等,治疗分幼儿和成人情况,预防要注意排便等;痔疮是肛管等静脉丛充血肿大的疾病,分内痔等,症状有便血等,检查有视诊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排便等习惯。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脱肛: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盆底肌肉薄弱、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因素有关,儿童多因发育尚未完善,骶骨弯曲度小等原因易发生,成人则可能与多次分娩、年老体弱、长期便秘或腹泻等导致腹压增加的因素相关。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按部位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其发生多与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导致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屈曲扩张有关。
二、症状表现
脱肛症状:主要表现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期肿物较小,排便时可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长期脱出在外。脱出的直肠黏膜若发生炎症、糜烂、溃疡,可出现黏液便、便血等,还可能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儿童脱肛时,多在排便后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从肛门脱出。
痔疮症状:内痔常见症状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便血可为点滴状、喷射状,血色鲜红,有时在便纸上可见血迹;随着病情发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混合痔则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出现便血、脱出、疼痛等多种表现。
三、检查方法
脱肛检查:医生一般通过肛门指诊,可了解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等情况,还可进行肛门镜检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必要时进行排粪造影等检查,以评估直肠脱垂的程度等。儿童脱肛检查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
痔疮检查:一般通过肛门视诊,可观察到痔的大小、部位等;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痔核的情况,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等。
四、治疗原则
脱肛治疗: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倾向,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复位等,同时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成人直肠脱垂的非手术治疗包括使用硬化剂注射等方法,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脱垂严重的患者,手术方式有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痔疮治疗: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使用痔疮膏或栓剂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特殊人群如孕妇患痔疮时,应优先选择保守治疗,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患痔疮时,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五、预防措施
脱肛预防:儿童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便;成人要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避免久坐久站,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如进行提肛运动等。
痔疮预防: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注意肛门局部清洁,可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