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后遗症期有骨骼畸形、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神经精神症状相对较轻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有心理影响,生活中需合理运动、保证营养摄入,定期随访,必要时专业评估决定是否医学干预。
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双侧膨出,顶骨后方向双侧凹陷,头型呈方盒状;肋骨可出现串珠肋,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呈圆形,似串珠样;还可能有肋膈沟,是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内陷,形成一条横沟;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形似漏斗。
学龄儿童:可能出现下肢畸形,如O型腿(膝内翻)或X型腿(膝外翻)。O型腿表现为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X型腿则是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这些骨骼畸形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和矿化有关,不同年龄阶段骨骼发育特点不同,所以表现出各异的畸形。
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大运动方面:由于骨骼畸形以及肌肉力量等受影响,患儿运动功能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比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能独站,1岁半左右能独走,而佝偻病后遗症期患儿可能站立、行走时间延迟。这是因为骨骼的畸形影响了肢体的正常力学结构,肌肉为了适应异常的骨骼状态,力量和协调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大运动发育落后。例如O型腿患儿在行走时,下肢受力不均衡,会出现步态异常,进一步影响行走能力的发展。
精细运动方面:手部的精细运动也可能受影响,如正常儿童10个月左右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而佝偻病后遗症期患儿可能在相应年龄阶段精细运动发育滞后,这与全身肌肉骨骼的整体状态有关,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问题会波及到手部的精细动作。
神经精神症状相对较轻
在婴幼儿时期,佝偻病初期常出现的夜惊、多汗等神经精神症状在后遗症期多已不明显,但部分患儿可能仍有轻微的神经兴奋性改变,不过相较于初期和活动期已大为减轻。这是因为经过治疗或病情进入后遗症期,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情况有所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逐渐恢复至相对稳定状态,但之前的骨骼改变已固定下来。例如,一些患儿可能夜间睡眠时仍有偶尔的烦躁,但不像活动期那样频繁且严重的夜惊。
实验室检查异常
血钙、血磷:一般在后遗症期多恢复正常,因为此时病情已处于相对稳定阶段,钙磷代谢紊乱的情况得到纠正。但骨骼中的钙磷沉积已形成不可逆的改变。
碱性磷酸酶:多数也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活动期升高是由于成骨细胞活跃,而后遗症期成骨活动相对稳定,所以碱性磷酸酶水平趋于正常。
X线检查:可见骨骼畸形的改变,如长骨骨骺端钙化带恢复正常,但骨骼的形态异常仍存在,例如长骨骨干弯曲、骨骺端畸形等表现,通过X线可以清晰看到骨骼的这种结构性改变,这对于诊断佝偻病后遗症期具有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患儿,骨骼畸形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如产生自卑等情绪,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引导。在生活方式上,应鼓励患儿适当进行合理的运动锻炼,但要避免过度负重的运动加重骨骼畸形,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磷及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虽然处于后遗症期,但合理的营养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对于有骨骼畸形的患儿,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骨骼畸形的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如骨科的矫形治疗等,但具体治疗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