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氧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长期低流量吸氧)、康复治疗(呼吸康复、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还需关注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注意事项,以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等。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这类药物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如β受体激动剂,包括短效的沙丁胺醇、特布他林,长效的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抗胆碱能药物,短效的异丙托溴铵,长效的噻托溴铵等;甲基黄嘌呤类,如氨茶碱等。有研究显示,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
2.糖皮质激素:对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临床症状以及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长期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可增加运动耐量、减少急性加重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有些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
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且有反复加重史的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但可能会有腹泻等不良反应。
二、氧疗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提高生存率。一般是经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1.0-2.0L/min,吸氧时间>15h/d。在静息状态下能维持PaO≥60mmHg和(或)使SaO升至90%,可预防慢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三、康复治疗
1.呼吸康复:包括呼吸肌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训练等),可以改善呼吸肌功能,提高呼吸效率。有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的呼吸康复训练,慢阻肺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可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训练,能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运动训练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可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心理状态。
3.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预后。应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考虑营养支持治疗。
四、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慢阻肺患者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2.肺炎链球菌疫苗: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尤其是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能降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几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重视。儿童慢阻肺多与遗传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有关。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如呼吸康复等基础治疗为主,同时要积极治疗诱发感染等加重因素。
老年慢阻肺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氧疗时要注意吸氧的浓度和流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康复治疗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营养支持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和摄入途径。
女性慢阻肺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关注药物可能对女性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康复治疗要考虑女性患者的心理特点等,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