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全年多发、秋冬常见,经飞沫传播,各年龄儿童可发病。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辅助检查可助诊断,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数预后好,少数有并发症,可通过隔离、增强免疫力、注意卫生预防。
一、定义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主要累及肺部,多见于学龄儿童,但近年来婴幼儿感染率也有所上升。
二、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能在含血清和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中生长,大小约为125-300nm,能通过细菌滤器。
三、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节多见。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
易感人群:各年龄组儿童均可发病,但以5-15岁儿童多见,婴幼儿感染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且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中等度发热,体温可达38-39℃,可持续1-3周,部分患儿可伴有畏寒。
咳嗽:为本病的突出症状,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有时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偶带血丝,咳嗽可持续1-4周。
其他症状:可伴有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皮疹、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等肺外表现。
2.体征:体征相对较轻,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是其特点之一。部分患儿可闻及呼吸音粗,少数患儿可闻及干湿啰音,但啰音不易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五、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减少。
2.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
IgM抗体:发病1周后即可升高,3-4周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
IgG抗体:出现较晚,可持续较长时间,单份血清IgG抗体阳性不能作为早期感染的依据,需动态观察,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提示近期感染。
3.病原学检查:痰、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培养肺炎支原体,但培养周期较长,阳性率相对较低,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4.胸部X线或CT检查:胸部X线表现多样,可呈支气管肺炎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等,以肺下野多见;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若患儿有发热、咳嗽等表现,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结合胸部X线或CT有相应肺部炎症改变,即可诊断为小儿支原体肺炎。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儿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2.抗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一般需使用2-3个疗程,疗程间隔一般为3-4天。
八、预后
大多数小儿支原体肺炎预后良好,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多数患儿在1-2周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逐渐减轻,肺部病变也可在数周内吸收。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
九、预防措施
隔离传染源:在支原体肺炎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儿童所在班级有支原体肺炎患儿,可考虑适当隔离。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避免接触感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