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需从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处理。一般治疗包括保证休息与舒适环境、调整饮食;对症治疗有发热时物理或药物降温、呕吐腹泻时相应处理;抗病毒主要靠增强免疫力;低龄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宝宝需特殊关注,病情重时及时就医。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环境
宝宝患胃肠型感冒时需要充足的休息,保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良好的休息环境有助于宝宝身体的恢复,因为充足的休息可以让宝宝的身体有更多能量来对抗病毒。
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过度嘈杂的环境刺激,以免影响宝宝休息。
2.饮食调整
患病期间宝宝的胃肠功能较弱,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大块肉类等。因为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可以适当给宝宝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泥,如苹果泥、香蕉泥等,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辅食的种类和量;对于婴儿,要注意喂养的频率和量,避免一次喂养过多。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
若宝宝有发热症状,要密切监测体温。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物理降温适用于各年龄段宝宝,尤其是低龄儿童,因为药物降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当体温超过38.5℃时,可根据宝宝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
2.呕吐、腹泻处理
对于呕吐症状,要注意让宝宝采取正确的体位,如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如果呕吐频繁,可以适当短暂禁食,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2小时,然后逐渐给予少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口服补液盐溶液等,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对于腹泻症状,要注意保持宝宝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然后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可以适当给宝宝服用一些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对于腹泻次数多、量多的宝宝,要警惕脱水的发生,必要时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胃肠型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目前对于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依靠宝宝自身的免疫力来清除病毒。但可以通过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良好的休息等方式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帮助身体对抗病毒。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有特殊情况的宝宝,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低龄婴儿
低龄婴儿胃肠型感冒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呕吐及腹泻情况等。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提示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同时,在护理低龄婴儿时要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因护理不当加重宝宝的不适。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
如果宝宝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患胃肠型感冒时要更加谨慎。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胃肠型感冒而加重,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可能会因为发热、呕吐、腹泻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所以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除了按照胃肠型感冒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外,要更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如先天性心脏病宝宝要注意心率、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调整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