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脱肛外翻即直肠脱垂,表现为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有解剖、腹内压增高、其他等常见原因,有局部和全身危害,可通过体格检查、内镜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小儿及成人轻度患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可通过保持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加强盆底肌肉锻炼、老年人注意营养和锻炼、小儿合理喂养来预防。
一、定义与表现
大便脱肛外翻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表现为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甚至咳嗽、行走、下蹲时也可脱出。
二、常见原因
(一)解剖因素
1.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易脱垂。成人因年老体弱、多次分娩等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也易引发直肠脱垂。
2.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减弱,如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过深等,使直肠易于向下移位。
(二)腹内压增高
1.长期便秘,患者排便时需用力屏气,增加腹内压,推动直肠向下脱出。例如一些习惯性便秘的人群,由于排便困难,反复增加腹压,易诱发直肠脱垂。
2.慢性腹泻,频繁腹泻使肠道蠕动增强,腹内压持续升高,也是导致直肠脱垂的因素之一。如患有慢性肠炎长期腹泻的患者,发生直肠脱垂的风险相对较高。
3.长期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不断增加腹内压,可促使直肠脱垂发生。
(三)其他因素
1.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良时,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组织的固定支持作用,易发生直肠脱垂;老年人营养不良,肌肉萎缩,骨盆底组织松弛,也易引发直肠脱垂。
2.手术损伤,如直肠肛管手术时,损伤了直肠周围的肌肉或神经,导致直肠固定不佳,从而引起直肠脱垂。
三、危害
(一)局部危害
1.脱出的直肠黏膜易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引起疼痛、出血,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生活质量。例如脱出的黏膜发生糜烂后,患者会感觉肛门部位疼痛明显,且大便时容易出血。
2.长期脱垂还可能导致肛门失禁,使患者无法控制排便,污染内裤,严重影响个人卫生和社交活动。
(二)全身危害
长期的便血、脱垂引起的不适等,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如慢性失血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肛门周围情况,让患者下蹲增加腹压,观察有无直肠黏膜脱出及脱出的程度、部位等。同时进行肛门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等情况。
(二)内镜检查
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直肠肿瘤等。
五、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
1.小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便秘和腹泻;可进行提肛运动锻炼,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成人轻度直肠脱垂可采用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3.对于部分患者可使用直肠黏膜套扎术等方法治疗。
(二)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直肠脱垂患者,多需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三)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厕所,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
2.积极治疗慢性咳嗽、腹泻等可增加腹内压的疾病。
3.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如进行提肛运动,每日数次,每次若干下,长期坚持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支持作用。
4.老年人应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预防直肠脱垂的发生。小儿则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直肠脱垂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