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即脑性瘫痪,是由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的综合征,病因有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及伴随症状,诊断需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康复包括康复治疗(物理、作业、言语治疗)和综合治疗(抗癫痫等),需长期坚持且家庭配合,孕妇要做好孕期保健预防。
一、病因
1.产前因素
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胎儿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供应。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减少,使胎儿脑部缺血缺氧,增加脑瘫发生风险。
孕妇孕期接触放射线、化学毒物等,也可能干扰胎儿脑部的正常发育。
2.产时因素
早产是导致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早产儿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各种脑损伤。
分娩过程中发生脐带绕颈、难产等情况,会造成胎儿脑部缺氧,进而引发脑瘫。
3.产后因素
新生儿时期发生严重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疾病,会损伤脑部组织,增加脑瘫的发病几率。例如,新生儿颅内出血若出血量较大,会压迫脑部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
二、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患儿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落后,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时能抬头,而脑瘫患儿可能3个月时不能抬头;还可能有姿势异常,如四肢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等。
不同类型脑瘫运动障碍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以肢体肌张力增高、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剪刀步态等;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手足徐动样动作。
2.伴随症状
约1/3-2/3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低于正常儿童水平;部分患儿伴有癫痫发作,癫痫的发作形式多样;还有些患儿伴有视力障碍,如斜视、视力减退等;听力障碍也较为常见,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等。
三、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围生期情况以及新生儿期病史等。例如,了解母亲孕期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情况,分娩时是否有难产、胎儿缺氧等情况,新生儿期是否有严重的脑部疾病等。
2.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张力、肌力、原始反射、姿势反射等的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患儿是否存在运动发育异常、肌张力异常等情况。
3.辅助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出血、缺血等病变;脑电图检查可以了解患儿是否伴有癫痫发作情况,对于伴有癫痫的脑瘫患儿有重要诊断价值。
四、治疗与康复
1.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等,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例如,针对患儿运动发育落后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促进其运动功能的发育。
作业治疗:主要是训练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进食、书写等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言语治疗:对于伴有言语障碍的患儿,进行言语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
2.综合治疗
对于伴有癫痫的患儿,需要根据癫痫的类型合理选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同时,还可以结合中医康复治疗等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辅助改善患儿的症状。
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且要根据患儿的不同阶段和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家庭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家长要积极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训练中,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对于孕妇等人群,要做好孕期保健,预防早产、减少胎儿脑部损伤的危险因素,降低脑瘫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