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肛瘘是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的肛瘘,病因有感染和医源性因素,临床表现为流脓、肿痛、瘙痒,诊断靠肛门指检、探针检查、超声和MRI等,治疗以手术为主,关键是找内口、切瘘管且少损括约肌,不同年龄手术需考虑生理特点。
一、高位肛瘘的定义
高位肛瘘是指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的肛瘘。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高位肛瘘的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外口可在肛周皮肤处,瘘管走行复杂,跨越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区域。
二、高位肛瘘的病因
1.感染因素:大部分高位肛瘘源于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腺感染是常见的起始原因。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感染,感染蔓延至肛腺,引起肛腺炎,进而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若处理不彻底,就可能发展为高位肛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的风险因素略有不同,比如儿童由于肛周皮肤娇嫩、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易发生肛窦感染进而引发肛周脓肿及高位肛瘘;女性可能因特殊的生理结构,如会阴区相对潮湿等,在局部卫生不佳时也增加感染风险。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更容易遭受感染引发高位肛瘘。有肛周脓肿病史的患者,若未得到规范彻底治疗,也是高位肛瘘的高危人群。
2.医源性因素:比如直肠肛管手术操作不当,如肛瘘手术中过度损伤肛管直肠环等结构,可能导致瘘管走行改变,形成高位肛瘘;另外,内镜检查等医疗操作若造成直肠肛管损伤,处理不当时也可能引发感染形成高位肛瘘。
三、高位肛瘘的临床表现
1.流脓:肛周皮肤可有多个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不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搔抓肛周皮肤导致局部皮肤破损、感染加重等情况;成人则可能因分泌物刺激出现局部皮肤湿疹样改变等。
2.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肿痛不明显。若瘘管引流不畅,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肿痛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破溃等。
四、高位肛瘘的诊断方法
1.肛门指检:可触及肛管直肠内的硬结或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分泌物从外口溢出。不同年龄患者肛门指检的感受和表现略有不同,儿童肛门括约肌相对较松弛,检查时需更加轻柔;成人则可根据指检触及的具体情况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
2.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可探测瘘管的走行,但要注意避免造成假道。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肛瘘的瘘管位置、走向等,对高位肛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对儿童等不适合进行复杂检查的人群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情况,包括内口位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是诊断高位肛瘘较为准确的方法,能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五、高位肛瘘的治疗原则
高位肛瘘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手术的关键是准确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同时尽量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术后出现肛门失禁等并发症。手术方式有多种,如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在切开瘘管的同时,肌肉组织可以逐渐修复,从而避免了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造成的肛门失禁。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选择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由于肛门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术更要谨慎选择,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成人则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