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的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有细菌、真菌等,感染途径包括伤口、呼吸道、尿路侵入,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高热、寒战、乏力等)和局部表现(感染源部位相应表现),诊断靠血液培养和血常规检查,治疗需抗感染和支持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考量。
一、病原菌种类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等。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较为常见,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等也常导致血流感染;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中相对多见,例如念珠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状态下病原菌的分布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儿童血流感染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可能涉及,而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可能更容易感染特定的病原菌。
二、感染途径
伤口侵入:皮肤、黏膜的创伤,如手术切口、外伤伤口等,病原菌可通过这些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对于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手术切口的护理不当等情况就增加了血流感染的风险;而外伤患者若伤口未得到及时清洁处理,也容易让病原菌侵入血流。
呼吸道侵入: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例如肺炎患者,肺部的感染病灶中的病原菌可能进入血流引发血流感染。在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血流感染的几率可能更高。
尿路侵入:泌尿系统感染时,病原菌可通过输尿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如肾盂肾炎患者,细菌可能逆行进入血液导致血流感染。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进而更易发生血流感染。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也有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低热,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同时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血流感染时可能精神状态改变更为明显,如哭闹不安、嗜睡等;老年患者可能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在感染源部位有相应表现,如伤口感染时伤口红肿、渗液等;肺部感染时可能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但有些血流感染患者局部表现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四、诊断方法
血液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通过采集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病原菌即可明确诊断。一般需要在患者发热初期、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血液标本,且要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对于不同人群,采血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采血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采血的量等。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但也有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不升反降的情况,这提示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等(仅举例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真菌性血流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仅举例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对骨骼等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等。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护和治疗。例如,保证患者充足的热量供应,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以维持患者的机体功能,促进康复。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还需要关注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进行相应的支持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