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因与神经精神、胃肠道功能、局部刺激等有关,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可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慢性湿疹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心态及饮食等。
一、病因
1.神经精神因素
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是重要诱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不佳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和皮肤的正常代谢,从而诱发或加重神经性皮炎。例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的人群,由于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患神经性皮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儿童患者中,情绪波动也可能是诱因之一,如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情况可能引发疾病。
2.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
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便秘等,会影响机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可能干扰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相关。
内分泌失调,如月经紊乱、妊娠等情况,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皮肤的状态。女性在月经前期或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波动,神经性皮炎可能出现加重或复发的情况。
3.局部刺激
衣物摩擦、搔抓、日晒、多汗等局部刺激因素可诱发本病。例如,穿着粗糙、过硬的衣物,长时间摩擦颈部、肘部等部位皮肤,容易引发神经性皮炎;过度搔抓皮肤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炎症反应加重,促使神经性皮炎发展。
二、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典型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变,病变部位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深,纹理增宽,外观似皮革样。好发于颈部两侧、肘窝、腘窝、腰骶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
初期可仅有瘙痒感,无明显皮疹,反复搔抓后出现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质地较坚实。随着病情发展,丘疹融合成片,形成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
2.瘙痒症状
瘙痒程度剧烈,尤其是在夜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搔抓可导致瘙痒进一步加重,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使病情难以控制。儿童患者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可能会更频繁地搔抓,加重皮肤损伤。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好发部位、阵发性剧烈瘙痒等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转化而来,皮损多形性,有渗出倾向,边界不清,病程慢性,但无明显的苔藓样变前期过程。
银屑病:皮疹多呈点滴状、斑块状,表面有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与神经性皮炎的皮肤表现和好发部位有一定差异。
扁平苔藓:皮疹为多角形扁平紫红色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ham纹,好发于手腕、前臂、下肢远端及骶尾部,组织病理有特征性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刺激,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调整胃肠道功能及内分泌失调等。儿童患者需要家长注意看护,防止其过度搔抓皮肤。
药物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具有抗炎、止痒作用;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病情顽固的患者,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方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涤,选择温和的护肤品。注意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局部摩擦。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易致敏食物,如海鲜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情绪波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