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因多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还常伴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因个体差异不同,疑有脑瘫应及时就医检查评估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一、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全称为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其他障碍。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胎儿在宫内受到感染、缺血缺氧,出生时早产、窒息、颅内出血,出生后新生儿期严重黄疸、颅内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小儿脑瘫的症状
(一)运动障碍
1.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加。例如,患儿的肢体在活动时感觉较僵硬,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进袖子里,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等。
肌张力减低:多见于弛缓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自主运动减少。患儿可能会出现头不能正常竖起,四肢软弱无力,仰卧时四肢像蛙腿样外展等情况。
2.运动发育落后
大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小儿3个月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会坐,8-9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走。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比如,6个月还不能抬头,10个月还不会坐,18个月还不会走等。
精细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小儿10个月左右会用拇指和食指拾物,2-3岁会搭积木等。脑瘫患儿可能在精细运动方面表现落后,如2-3岁还不能较好地用手指捏取小物品,不会正确搭积木等。
(二)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异常
正常小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对称。而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可能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双手紧握拳,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
2.俯卧位姿势异常
正常小儿俯卧位时能抬头,双上肢支撑身体。脑瘫患儿俯卧位时可能出现抬头困难,胸部不能离开床面,四肢屈曲,不能将身体撑起等情况。
3.直立位姿势异常
正常小儿直立位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常姿势。脑瘫患儿直立位时可能出现尖足(足跟不能着地),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站立时双脚内翻、外展等异常姿势。
(三)伴随症状
1.智力低下
约有2/3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其中重度智力低下者占相当比例。智力低下的患儿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等。
2.癫痫
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可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
3.感知觉障碍
部分患儿存在感知觉障碍,如视力障碍,表现为斜视、弱视等;听力障碍,表现为听力减退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感觉障碍。例如,患儿可能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不敏感,或者不能准确辨别物体的形状、位置等。
4.语言障碍
约有30%-70%的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患儿完全不能说话等。例如,正常小儿1岁左右开始学说话,而脑瘫患儿可能到2-3岁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或者说话含糊不清。
5.精神行为异常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易激惹,过度哭闹,睡眠障碍,有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孤独、不合群等。例如,患儿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一些小的刺激而大哭大闹,或者睡眠不规律,难以入睡等。
小儿脑瘫的症状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旦怀疑小儿有脑瘫的可能,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儿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