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与玫瑰糠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等方面存在不同。银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皮疹有特征表现,病情易反复;玫瑰糠疹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有特定皮疹特点,病程多自限。诊断时银屑病需与脂溢性皮炎等鉴别,玫瑰糠疹需与体癣鉴别,特殊人群患病时需谨慎处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银屑病:银屑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方面,多个基因位点与银屑病易感性有关,若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增加。免疫因素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环境因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精神紧张、外伤等,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例如,有研究表明,链球菌性扁桃体炎患者中银屑病的发病率升高。
玫瑰糠疹:玫瑰糠疹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如人疱疹病毒7型、人疱疹病毒6型等)关系密切。研究发现部分玫瑰糠疹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且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二、临床表现
银屑病:
皮疹特点:皮疹多为红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轻刮鳞屑后出现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再刮除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这是银屑病较特征性的表现。皮疹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头皮、四肢伸侧(如肘部、膝部)多见,可呈点滴状、斑块状等多种形态。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情演变: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有的患者病情冬季加重,夏季缓解。
玫瑰糠疹:
皮疹特点:典型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红斑,直径1-3cm左右,边缘有糠状鳞屑,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一般先出现一个较大的母斑,1-2周后出现较多较小的子斑。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青少年及成年人,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病情演变:病程有自限性,一般6-8周可自行消退,少数患者病程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但预后一般较好,消退后一般不复发。
三、实验室检查
银屑病: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指标,但可通过血常规等了解炎症情况,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等炎症指标异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等改变。
玫瑰糠疹: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表皮内可见海绵形成和小水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等改变,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与银屑病等其他疾病鉴别。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银屑病: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等进行诊断。需要与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疾病鉴别。脂溢性皮炎皮疹多有油腻性鳞屑,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无Auspitz征等银屑病特征性表现;慢性湿疹多有瘙痒剧烈,皮疹多苔藓样变,病程慢性,反复发作,但无银屑病的典型皮疹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
玫瑰糠疹: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先有母斑,后有子斑,皮疹形态及分布特点等多可诊断。需与体癣鉴别,体癣多有环状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真菌镜检可呈阳性,而玫瑰糠疹真菌镜检阴性。
总之,银屑病和玫瑰糠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医生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区分,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在诊断和处理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特殊生理状况对疾病表现及治疗的影响。例如孕妇患银屑病时,需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儿童患玫瑰糠疹时,由于其皮肤薄嫩等特点,在护理和用药(若需用药时)上需格外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