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目前无法完全除根,可通过避免触发因素、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管理控制,需长期坚持且不同患者依自身情况调整措施以达最佳病情控制效果。
一、避免触发因素
1.吸烟相关因素: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诱因,无论患者年龄、性别如何,都应严格戒烟。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戒烟可显著降低呼吸道炎症反应,减少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发作频率。二手烟同样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处于二手烟环境中。
2.空气污染因素: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雾霾天气,应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需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对于长期处于粉尘环境工作的人群,如煤矿工人等,应加强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尘口罩等,以减少粉尘吸入对呼吸道的刺激。
3.呼吸道感染因素: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如冬季,年老体弱、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包括各个年龄段中体质较弱者)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需及时就医治疗,因为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加重病情。
二、药物治疗
1.缓解症状药物
止咳祛痰药: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常用氨溴索等药物,它能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
支气管舒张剂:对于有喘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迅速缓解喘息症状;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美特罗等,可长期维持气道舒张,改善肺功能。
2.控制炎症药物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频繁发作的患者,可短期或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气道炎症,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副作用,使用后需及时漱口。对于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情况,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避免长期口服,因为长期口服可能会引起较多全身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等。
抗菌药物: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咳黄脓痰、发热等细菌感染征象时,需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但要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应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
三、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尽量将气呼出。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强膈肌的活动度,提高肺通气量。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进行,尤其对老年患者效果较好,能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用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同样,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均可练习,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
四、康复治疗
对于病情稳定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进行康复治疗,如接受专业的呼吸康复训练课程。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等。运动训练可选择适合患者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营养方面,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和呼吸肌功能。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需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提高抵抗力。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综合管理,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的病情控制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