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氟骨症是机体摄入过量氟化物致以骨组织病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病,病因有饮水、食物、空气等途径,发病机制是氟与钙结合沉积致骨代谢失衡,临床表现有骨骼系统(疼痛、畸形等)和其他系统(神经、消化等)表现,诊断靠病史、表现、实验室(血钙等、尿氟)及影像学(X线、骨密度)检查,预防要改善饮水等,治疗需脱离氟源、药物及对症处理,早期诊断预防很重要。
一、病因
1.氟摄入途径
饮水:长期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是小儿氟骨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例如,某些地区的地下水氟含量自然偏高,儿童长期饮用后,氟元素在体内蓄积。
食物:一些地区的粮食、蔬菜等食物中氟含量过高,儿童长期食用此类食物也会导致氟摄入过多。比如,在高氟土壤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氟含量可能超标。
空气:工业废气中含有氟化物,污染空气后,儿童吸入被污染的空气也可能导致氟摄入增加,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氟进入人体后,可与钙结合形成氟化钙,沉积在骨组织中。过量的氟会影响骨的正常代谢,干扰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平衡。一方面,氟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刺激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加速骨的吸收,从而导致骨组织的病理改变,如骨质硬化、骨质疏松、骨赘形成等。
三、临床表现
1.骨骼系统表现
疼痛:患儿常出现全身骨骼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可累及躯干骨、四肢骨等。疼痛程度不一,早期可能较轻,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活动后疼痛可能加剧。
骨骼畸形: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出现骨骼变形,如肢体弯曲等。例如,下肢可能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影响患儿的行走功能。
骨痂形成与关节改变:骨膜、韧带等软组织可能有氟化物沉积,导致骨膜增厚,韧带钙化,进而引起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关节活动受限。
2.其他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但相对较少见。
消化系统:可能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氟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有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饮水、饮食、居住地区等情况,了解氟的摄入史。
2.临床表现:根据患儿骨骼疼痛、畸形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血钙可能正常或降低,血磷也可能有异常改变,不过这些指标不是特异性的。
尿氟:尿氟含量往往升高,尿氟测定可以反映近期氟的摄入情况。
4.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骨质密度改变,如骨质硬化、骨质疏松,以及骨小梁增粗、模糊等表现,还可观察到骨骼畸形等情况,是诊断小儿氟骨症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骨密度测定:可以了解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改善饮水条件:对于饮水氟含量过高的地区,采取饮水除氟措施,如使用活性氧化铝、骨炭等进行除氟处理,降低水中氟含量,从源头上减少儿童氟的摄入。
调整饮食:避免儿童食用氟含量过高的食物,对于高氟地区的粮食等农作物进行监测和处理,减少食物中的氟含量。
2.治疗
脱离氟源:让患儿远离高氟环境,停止摄入高氟食物和水等。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药物促进氟的排出,如钙剂等,钙剂可以与氟结合,减少氟在骨组织中的沉积,促进氟的排泄,但具体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对症治疗:针对患儿的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适当休息、物理治疗等缓解疼痛,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小儿氟骨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非常重要,对于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儿童,要密切关注其氟摄入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保障儿童的骨骼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