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诊断需从临床症状评估、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等多方面进行。轻度肺栓塞临床症状非特异,血液检查中D-二聚体等可辅助判断,胸部X线非特异,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MRPA可诊断,下肢深静脉超声可发现血栓起源。不同年龄患者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临床症状评估
轻度肺栓塞患者可能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轻微呼吸困难、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咳嗽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的发生时间、加重缓解因素等,这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可能,但仅靠症状不能确诊,还需进一步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女性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能增加肺栓塞风险需更细致评估症状。
二、血液检查
1.D-二聚体:
正常范围一般是<500μg/L(酶联免疫吸附法)。如果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但D-二聚体升高可见于很多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等,并非肺栓塞特异指标。在诊断轻度肺栓塞时,若D-二聚体正常,基本可排除肺栓塞;若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判断。不同年龄人群D-二聚体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D-二聚体有升高趋势,但临床判断仍以实验室参考值为准。
2.其他血液指标:
如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用于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肺栓塞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BNP或NT-proBNP可能会升高,但这不是肺栓塞的特异性指标,主要用于辅助判断心功能状态与肺栓塞的关系。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轻度肺栓塞胸部X线可无明显异常,也可能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肺纹理减少、局部肺野透亮度增加(Westermark征)、横膈抬高、肺动脉段突出等,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确诊肺栓塞,主要用于初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气胸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胸部X线的解读需考虑其正常生理变化,例如儿童胸部X线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解读时要注意年龄因素影响。
2.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
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表现为肺动脉内的充盈缺损。对于轻度肺栓塞,能够清晰地发现肺动脉内的小血栓情况。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判断肺动脉内血栓的位置、大小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PA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儿童等对辐射敏感人群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与辐射风险。
3.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接近正常,即“不匹配”现象。这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对于轻度肺栓塞,也能较好地发现异常灌注区。但该检查也有一定局限性,如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其结果可能受到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要根据其呼吸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等可能需要特殊的扫描技术和剂量调整。
4.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
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对于轻度肺栓塞的诊断也能提供准确信息。不同年龄患者进行MRPA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配合程度,例如儿童可能需要镇静等特殊处理以完成检查。
四、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肺栓塞的血栓大多起源于下肢深静脉,通过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对于轻度肺栓塞患者,若发现下肢深静脉有血栓形成,对诊断肺栓塞有重要提示作用。不同年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生理差异,例如儿童下肢静脉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检查时要注意准确识别静脉结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