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膜炎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飞沫、粪-口传播,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新生儿和婴幼儿易患)、基础疾病(免疫缺陷、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有头颅外伤等)、生活环境(拥挤卫生差、常去人员密集场所)。
一、小儿脑膜炎的病因
小儿脑膜炎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细菌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2岁以下小儿易受其侵袭,该菌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会导致小儿出现发热、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肺炎链球菌:常存在于小儿的鼻咽部,当小儿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感冒等疾病后,肺炎链球菌可侵入血液,进而到达脑膜引起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小儿患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时,病情相对较重,可能出现高热、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
脑膜炎奈瑟菌:也就是脑膜炎双球菌,可通过飞沫传播,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儿童群体中可造成局部流行,小儿感染后会出现高热、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等。
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小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先出现发热、腹泻等前驱症状,随后累及脑膜,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一般病情相对细菌感染的脑膜炎要轻,但个别重症也可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该病毒可潜伏在小儿的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激活发病。小儿患病后可能出现发热、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真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是常见的致病真菌,小儿感染多与免疫力低下有关,如患有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起病较隐匿,病程较长,小儿可出现低热、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二、小儿脑膜炎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某些细菌或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比如流感嗜血杆菌、部分肠道病毒等,在小儿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小儿之间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可能发生传播。
飞沫传播:对于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如脑膜炎奈瑟菌、部分病毒等,当患儿或携带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其他小儿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粪-口传播: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小儿接触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后,病毒经口进入体内,从而引发脑膜炎。
三、小儿脑膜炎的高危因素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患脑膜炎。例如,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还不能有效抵御细菌的入侵,当有细菌感染时,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引起炎症。
随着小儿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患脑膜炎的风险相对新生儿和婴幼儿有所降低,但仍可能因特定病原体感染而发病。
基础疾病因素:
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自身免疫力低下,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脑膜炎。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小儿,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增加了感染脑膜炎病原体的几率。
患有头颅外伤、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等疾病的小儿,其脑膜等组织的防御屏障可能受到影响,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
生活环境因素:
居住在拥挤、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的小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膜炎。例如,在一些贫困地区,卫生条件不佳,小儿患脑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小儿经常出入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等,也增加了感染呼吸道或其他途径传播的脑膜炎病原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