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息肉是直肠黏膜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有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等症状,靠直肠指诊、结肠镜等诊断,用内镜或手术治疗,治疗后要注意饮食、休息、定期复查,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肛肠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肛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有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二、肛肠息肉的常见症状
1.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不多,常在排便后可见粪便表面带血,有的患者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儿童患者出现肛肠息肉时,便血是较常见的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多留意孩子排便情况。
2.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黏膜,可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垂于肛管外。有时可自行脱出,有的需用手推回,甚至会出现嵌顿。
3.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三、肛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1.直肠指诊: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下端的息肉。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肛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不仅能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3.钡剂灌肠造影:可发现直肠、结肠内的充盈缺损,但对较小的息肉容易漏诊,一般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四、肛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有蒂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应用高频电凝器将息肉切除。适用于较小的有蒂息肉,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恢复快。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无蒂但直径较小的息肉,可在内镜下将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可通过该技术将病变完整剥离切除,尤其适用于一些早期消化道肿瘤样息肉的治疗。
2.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以及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开腹手术切除。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五、肛肠息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
术后初期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以防刺激肠道,影响伤口愈合。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肠道息肉部位的刺激。
2.休息与活动
术后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休息1-2周左右。但也不宜长时间卧床,可进行适当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利于身体恢复。
3.定期复查
由于肛肠息肉有复发的可能,患者术后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一般来说,良性息肉术后1年左右复查一次结肠镜,若复查无异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
六、特殊人群肛肠息肉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肛肠息肉
儿童肛肠息肉多为良性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便血是常见表现。由于儿童对疾病的耐受和表达能力不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排便情况。在治疗上,多采用内镜下较小创伤的治疗方法,术后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和休息,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2.老年肛肠息肉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肛肠息肉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能耐受内镜下治疗的老年患者,优先选择内镜治疗;若需要手术治疗,要做好术前评估和术后的护理,控制好基础疾病,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