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血常规早期白细胞等有相应变化;病毒核酸检测用real-timeRT-PCR检测呼吸道标本核酸;病毒抗原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病毒分离用鸡胚接种;血清学检查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应特点及需考虑的因素。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
一般情况: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则常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同样遵循上述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的规律,但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可能在感染后的反应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儿童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二、病毒核酸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禽流感病毒核酸。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检测到病毒核酸。例如通过对大量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real-timeRT-PCR可以在发病早期就检测到禽流感病毒的核酸,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密切接触禽类等可能感染源的人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非常重要。而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禽类的人群,如养殖人员、禽类屠宰人员等,属于高危人群,更应重视病毒核酸检测。
三、病毒抗原检测
免疫荧光法:
检测原理: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禽流感病毒抗原,常用的有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禽流感病毒抗原。该方法操作相对简便,能够快速初步筛查。例如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初步判断是否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病史因素:对于有禽流感患者接触史等相关病史的人群,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情况。如果患者有明确的禽类接触史,并且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可以辅助诊断。
四、病毒分离
鸡胚接种:
操作过程:将患者呼吸道标本接种到鸡胚中进行病毒分离。这是一种较为经典的病毒检测方法,但相对耗时。例如通过将标本接种到特定的鸡胚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观察鸡胚是否出现相应的病毒感染特征,从而分离出禽流感病毒。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进行病毒分离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因为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免疫反应与成人不同,在标本采集和鸡胚接种过程中要更加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病毒分离过程中要考虑其免疫状态对病毒分离结果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操作和判断结果。
五、血清学检查
血凝抑制试验:
检测抗体: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一般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例如通过检测患者发病初期和恢复期的血清抗体水平,如果恢复期抗体滴度较初期有显著升高,提示可能感染过相应的禽流感病毒。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是血清学诊断的重要依据。儿童患者在进行血清学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量等问题,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一般不会对血清学检查结果产生明显的特异性影响,但仍需结合整体情况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