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术后换药包括换药前准备(环境、物品、患者准备)、操作流程(去旧敷料、消毒、观察创面、放新敷料)、不同阶段换药特点(早期、中期、后期)及特殊情况处理(创面感染、出血、肉芽组织异常处理),各环节需根据患者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特点细致操作。
一、换药前准备
1.环境准备:换药室应保持清洁、安静、温度适宜,一般温度维持在22~25℃,湿度40%~60%,在换药前30分钟停止清扫等工作,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空气中的尘埃含量。对于特殊感染患者的换药,需在隔离换药室进行,防止交叉感染。
2.物品准备:准备好换药包(内含换药碗、镊子、纱布等)、消毒剂(如碘伏,碘伏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能有效杀灭常见致病菌)、无菌纱布、棉球等。碘伏一般用0.5%~1%的浓度,用无菌棉球或纱布蘸取后对肛周手术创面进行消毒。
3.患者准备:让患者采取舒适且便于操作的体位,如侧卧位或截石位。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尽量让患儿放松,避免因紧张而影响换药操作。
二、换药操作流程
1.去除旧敷料:轻轻揭开覆盖在肛周脓肿术创面的旧敷料,若敷料与创面有粘连,可先用生理盐水湿润后再小心移除,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创面新生组织。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格外轻柔,防止引起患儿疼痛和抵触。
2.创面消毒:用镊子夹取浸有碘伏的棉球,从创面中心向外周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创面周围5cm以上。对于肛周脓肿术创面,要充分消毒各个角落,包括创面的边缘和深部。消毒时注意棉球不可反复使用,每个棉球只能使用一次。
3.观察创面情况:仔细观察肛周脓肿术创面的愈合情况,包括创面的大小、深度、有无渗血、渗液、有无异常分泌物及异味等。如果创面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需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干净。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其面色、表情等,判断是否因疼痛等不适而有异常反应。
4.放置新敷料:根据创面情况放置合适的无菌纱布,对于渗出较多的创面,可放置多层纱布吸收渗液;对于创面较小且较浅的情况,可放置单层纱布保护创面。放置纱布时要注意将纱布平整地覆盖在创面上,避免有褶皱或悬空。
三、不同阶段换药特点
1.术后早期换药(一般术后1-3天):此阶段创面渗出相对较多,换药时要注意及时清除渗血渗液,保持创面清洁。消毒要严格,防止感染。儿童患者在术后早期可能因疼痛更明显,换药时除了动作轻柔外,可适当安抚,如与患儿交流转移其注意力。
2.术后中期换药(术后1周左右):此时创面渗出减少,创面开始有新生组织生长。换药时继续消毒创面,观察新生组织生长情况,若有不健康的肉芽组织需及时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创面愈合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的肉芽增生等情况。
3.术后后期换药(创面接近愈合时):此阶段主要是保护创面,促进愈合。换药时可适当减少消毒剂的刺激强度,如使用较淡浓度的碘伏或其他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对于儿童患者,要鼓励其配合,促进创面顺利愈合。
四、特殊情况处理
1.创面感染:若发现创面有明显感染征象,如创面红肿加重、脓性分泌物增多等,除了加强换药频率外,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配合使用抗生素等治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创面出血:若换药时发现创面有少量出血,可使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若出血较多,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安抚患儿情绪,防止因出血过多引起患儿恐慌和其他不良后果。
3.肉芽组织异常:如果创面出现过度增生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修剪,但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对于儿童患者,修剪肉芽组织时更要谨慎操作,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