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介于细菌和病毒间,无细胞壁,飞沫传播。发病机制是吸附上皮细胞并释毒致炎,临床表现有呼吸(干咳、发热、肺部体征)和全身(乏力等)表现,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抗体、影像,诊断靠综合判断,需与病毒性、细菌性肺炎鉴别,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支持,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能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大小约为125-300nm,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
二、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主要吸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核酸酶、神经毒素等,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这些毒性物质可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进而引发一系列肺部及全身的病理生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表现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儿童患者相对更为常见且咳嗽症状可能较剧烈。例如一些研究显示,约60%以上支原体肺炎患儿以刺激性干咳为突出表现。
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多为中等度热,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高热,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则数天,长则可达2-3周。
肺部体征: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闻及干湿啰音等,但与肺部影像学表现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即症状相对较轻而影像学改变可能较明显。
2.全身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还会伴有食欲不振等情况。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无明显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偏高。
2.支原体抗体检测:
IgM抗体:一般感染后2-3周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IgG抗体:出现相对较晚,可用于回顾性诊断,但单靠IgG抗体阳性不能区分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多为单侧下叶受累,也可呈双侧改变,影像学表现多样,如支气管肺炎样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等,且影像学改变有时可迟于临床表现出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支原体抗体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患者有刺激性干咳、发热等表现,同时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结合胸部影像学有相应改变,可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
2.鉴别诊断
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也可出现咳嗽、发热等表现,但病毒抗体检测等可发现相应病毒感染证据,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等,一般白细胞计数升高更明显,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培养等可发现相应细菌。
六、治疗
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相关禁忌等。同时,对于有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咳等。
七、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咳嗽、发热等情况,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方面的特殊要求,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不恰当的用药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病情相对复杂,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综合评估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可能更重,病程更长,治疗上除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外,还需关注其免疫功能状态的调整及基础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