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可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包括原发性的IgA肾病(儿童常见、与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有关、IgA沉积致损伤)和急性肾小球肾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感染后1-3周出现相关表现),以及继发性的过敏性紫癜肾炎(学龄期儿童、皮肤紫癜后肾受累、免疫复合物介导血管炎)和狼疮性肾炎(年长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多系统受累及自身抗体阳性);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感染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伴尿路刺激症状)、泌尿系统结石(结石损伤尿路黏膜致血尿、伴疼痛等、超声或X线可发现结石)、泌尿系统畸形(先天性肾囊肿可因破裂等致血尿、薄基底膜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其他原因(剧烈运动可致一过性运动性血尿、某些药物可致泌尿系统损伤致血尿)。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IgA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有关,常表现为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其发病机制与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有关,相关研究表明,IgA肾病患儿肾小球系膜区IgA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导致肾小球炎症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患儿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过敏性紫癜肾炎: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多在皮肤紫癜出现后1-4周出现肾受累表现,血尿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病理类型多样,以系膜增生性病变常见,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有关,免疫荧光可见IgA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沉积。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年长儿,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除血尿外,还可伴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等,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阳性,肾脏病理表现多样。
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1.泌尿系统感染
儿童泌尿系统感染较为常见,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细菌感染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从而引起血尿,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细菌等增多,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例如,大肠杆菌是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导致血尿产生。
2.泌尿系统结石
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少见,但也可引起血尿。结石可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引起血尿,疼痛是其另一主要症状,疼痛性质多为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不同部位的结石表现略有差异,如肾结石可表现为腰腹部疼痛伴血尿,膀胱结石可出现排尿中断伴血尿等,超声或X线检查可发现结石影。
3.泌尿系统畸形
先天性肾囊肿:部分先天性肾囊肿可因囊肿破裂或囊肿内血管破裂导致血尿,一般无明显症状时多在体检时发现,较大的肾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肾脏内囊性占位病变。
遗传性肾病相关畸形:如薄基底膜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部分患儿有家族史,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变薄,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
4.其他原因
剧烈运动:儿童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机制可能与运动时肾脏血管痉挛或肾静脉高压等有关,一般休息后血尿可自行消失,尿常规检查除血尿外无其他明显异常。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某些抗生素等可能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导致血尿,在儿童用药时需谨慎,若患儿在用药后出现血尿,需考虑药物相关性因素,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进一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