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皮肤病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具有传染性,常见类型包括细菌性(如脓疱疮、丹毒、麻风)、病毒性(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疣)、真菌性(如头癣、体癣/股癣、甲真菌病)和寄生虫性(如疥疮、头虱病),不同类型有各自特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防护和治疗。预防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共用物品、注意公共场所个人防护及接种疫苗;治疗根据感染类型采用外用或口服药物,寄生虫性感染还需衣物消毒。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传染性皮肤病需隔离治疗,家庭成员同步检查治疗,慢性或复发病例需长期随访,防治需结合多方面措施,特殊人群加强防护及定期监测。
一、传染性皮肤病的种类及特征
传染性皮肤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皮肤感染,具有直接或间接传播性。以下为常见类型及特征:
1.细菌性传染性皮肤病
脓疱疮(黄水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及脓疱,易通过接触传播,多见于儿童。
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肿胀及疼痛,常伴发热,需与蜂窝织炎鉴别。
麻风: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皮肤麻木、结节及斑块,晚期可致肢体畸形,需长期规范治疗。
2.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感染引起,表现为簇集性水疱,易复发,常见于口唇、生殖器区域。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表现为单侧神经分布的疼痛性水疱,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较高。
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表现为皮肤或黏膜的良性增生,如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
3.真菌性传染性皮肤病
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脱发、鳞屑及脓疱,儿童多见,需与脂溢性皮炎鉴别。
体癣/股癣: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环形红斑、鳞屑及瘙痒,常因接触传染或自身传播。
甲真菌病(灰指甲):由真菌感染指甲或甲床引起,表现为指甲增厚、变色及脱落,治疗周期较长。
4.寄生虫性传染性皮肤病
疥疮:由疥螨感染引起,表现为夜间剧烈瘙痒的丘疹、水疱及隧道,常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家庭成员需同步治疗。
头虱病:由头虱寄生引起,表现为头皮瘙痒、抓痕及虫卵附着,需彻底清洁及用药。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免疫力较低,易感染脓疱疮、头癣、疥疮等,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
2.老年人:带状疱疹风险较高,需接种疫苗预防;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真菌感染,需控制血糖。
3.孕妇: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可能影响胎儿,需及时就医;外用药物需避免使用维A酸类等。
4.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患者、肿瘤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需加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
三、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与患者共用毛巾、衣物等。
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健身房)注意个人防护,及时清洁皮肤。
接种疫苗(如带状疱疹疫苗、HPV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2.治疗原则:
细菌性感染: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严重者需口服抗生素。
病毒性感染: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带状疱疹需早期足量治疗。
真菌性感染: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顽固病例需口服抗真菌药。
寄生虫性感染:杀虫药物(如硫磺软膏)需全身涂抹,衣物及被褥需消毒。
四、就医建议
1.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水疱、瘙痒或疼痛,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2.传染性皮肤病需隔离治疗,避免传染他人,家庭成员需同步检查及治疗。
3.慢性或复发性病例需长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
传染性皮肤病的防治需结合个人卫生、环境管理及规范治疗,特殊人群需加强防护及定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