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由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脱出、瘙痒等,可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保守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等,严重时手术;肛周脓肿由肛腺感染致肛管直肠周围化脓性感染,有疼痛、红肿、全身症状等,可经肛门指诊、B超、穿刺抽脓确诊,治疗主要是切开引流和抗感染。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内痔:是由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位于齿状线以上,由内脏神经支配,一般无痛感,但易出血。其发生多与肛管静息压增高、久坐久站、便秘等因素有关,病理上主要是直肠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张、迂曲成团。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理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
二、临床表现
内痔
出血:常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出血多与大便干结、排便用力等因素有关,长期出血可能导致贫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内痔出血,年龄越大因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发病的风险可能越高,比如老年人活动少、肠道蠕动慢易便秘,从而增加内痔出血风险;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盆腔压力增加,也可能诱发内痔出血。
脱出:Ⅱ度以上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表现有差异,长期久坐人群相较于经常运动人群更易出现内痔脱出情况。
瘙痒:因痔核脱出可刺激肛门周围黏液分泌增加,流出肛门外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不适。
肛周脓肿
疼痛:是主要症状,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逐渐加重,病变处有明显压痛,不同年龄人群疼痛感受可能有差异,儿童对疼痛感知可能相对更敏感,表述可能不太准确,需仔细观察其表现;成年人能较清晰表述疼痛性质和程度。
红肿:病变局部皮肤红肿,温度升高,可触及硬块或波动感(脓肿形成后)。
全身症状: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全身症状表现不同,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肛周脓肿时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如高热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感染扩散风险更高。
三、检查方法
内痔
肛门指诊:可触及柔软的静脉团,但内痔位置较高时可能不易触及。不同年龄人群肛门指诊感受不同,儿童肛门括约肌较松弛,指诊相对容易操作,但要注意轻柔。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齿状线以上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
肛周脓肿
肛门指诊:病变处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B超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脓肿,可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操作类似,但需根据儿童等特殊人群特点适当调整检查力度和方式。
穿刺抽脓:是确诊肛周脓肿的重要方法,可抽出脓液。
四、治疗方式
内痔
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期内痔,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局部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需谨慎,儿童一般不首选局部药物治疗,可先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出血较多的内痔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黏膜下静脉丛周围,使痔核硬化萎缩。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脱出严重的内痔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肛周脓肿
切开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肛周脓肿应尽早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不同年龄人群手术操作需注意精细,儿童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肛门功能;老年人则要关注术后恢复,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不同年龄人群抗生素选择有差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需选择安全性高的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