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的后遗症,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成因包括肛周脓肿演变及特定疾病影响,临床表现有流脓、肿痛、瘙痒等,诊断靠肛门指检、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手术(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和非手术,不同人群(儿童、女性、老年)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肛瘘的定义
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的后遗症,是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的病理性管道。内口多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外口在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二、肛瘘的成因
1.肛周脓肿演变:大部分肛瘘源于肛周脓肿,肛周脓肿是肛腺感染后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形成纤维化的瘘管,从而发展为肛瘘。
2.特定疾病影响: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会增加肛瘘的发生风险,这些疾病可导致肠道黏膜及周围组织炎症,进而引发肛周感染形成肛瘘;结核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特殊类型的肛瘘,结核性肛瘘通常病程较长,症状相对不典型。
三、肛瘘的临床表现
1.流脓:肛瘘外口会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长短、多少有关。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不适,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体温升高等表现。
2.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疼痛不明显。但当外口封闭,瘘管内脓液积聚,或粪便进入瘘管刺激时,可引起疼痛。若发生急性感染,疼痛会加剧,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出现抓痕、丘疹等改变。
四、肛瘘的诊断方法
1.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走向,内口位置多可初步判断,可摸到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分泌物从外口溢出。
2.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可探查瘘管的走行、内口位置,但操作需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肛瘘的瘘管位置、走向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形态、内口位置以及与括约肌等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肛瘘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
五、肛瘘的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瘘管切开术:适用于单纯性低位肛瘘,将瘘管全部切开,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
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的单纯性或复杂性低位、高位肛瘘,该方法可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导致肛门失禁。
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将瘘管及周围病变组织切除,创面直接缝合或敞开。
2.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肛瘘,多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包括局部坐浴(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保持局部清洁,控制感染等,但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六、不同人群肛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肛瘘:儿童肛瘘多为单纯性低位肛瘘,可能与儿童肛腺发育不完善但易感染有关。儿童肛瘘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多采用保守治疗结合适当的手术方法,如单纯的瘘管切开或低位挂线等,保守治疗时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2.女性肛瘘:女性肛瘘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肛周恢复的影响,月经期间要加强肛周护理,避免感染加重。同时,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可能导致肛瘘复发率与男性有所不同,术后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周干燥。
3.老年肛瘘:老年肛瘘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伤口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