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通过个人卫生(如正确洗手、清洁个人物品)、环境卫生(如室内通风、公共场所防护)及疫苗接种(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预防;治疗包括隔离休息、饮食护理等一般治疗,发热处理、口腔护理等对症治疗,特殊情况遵医嘱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可自限恢复。
一、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1.洗手:
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儿童、成人等,都应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七步洗手法具体为:内(掌心对掌心,相互揉搓)、外(掌心对手背,两手交叉揉搓)、夹(掌心对掌心,十指交叉揉搓)、弓(十指弯曲紧扣,转动揉搓)、大(拇指握在掌心,转动揉搓)、立(指尖在掌心中揉搓)、腕(清洁手腕),每次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处理食物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都要及时洗手。儿童由于自我洗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家长应帮助并监督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2.个人物品清洁:
定期清洗和消毒个人使用的物品,如玩具、餐具、毛巾等。儿童的玩具容易被口手接触,要经常清洁消毒;餐具要每次使用后清洗干净,可通过高温煮沸等方式消毒;毛巾要定期更换并清洗消毒,保持干燥。
(二)环境卫生方面
1.室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等,都应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这样可以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更要加强通风管理。
2.公共场所防护: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佩戴口罩,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成人在公共场所也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三)疫苗接种
1.EV71疫苗:
对于6月龄-5岁儿童,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是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EV71的免疫力,降低感染EV71型手足口病的风险,但疫苗不能预防所有型别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等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为儿童接种该疫苗。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
一旦发现儿童或成人患手足口病,应立即进行隔离,一般隔离期为2周左右,避免交叉感染。儿童患病后需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2.饮食护理:
患病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对于儿童来说,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等不适症状。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
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对于儿童,要根据其年龄等情况进行合理护理。一般来说,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当体温高于38.5℃且符合用药年龄等条件时,可遵医嘱使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成人发热时也可先尝试物理降温,如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2.口腔护理:
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时,要注意口腔清洁。儿童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成人也可使用淡盐水漱口等方式。对于口腔疼痛明显影响进食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止痛药物等缓解症状。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等,但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恢复,只有在病情较重等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抗病毒药物,且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