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和痔疮两种肛肠疾病,从定义和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防措施五个方面展开介绍。肛瘘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糖尿病、久坐等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症状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通过视诊、指诊及超声等检查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预防需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等;痔疮由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导致,久坐、妊娠等是诱因,不同类型症状有别,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诊断,治疗遵循相应原则,有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预防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等。
一、定义和病因
1.肛瘘: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的脓肿溃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遗病变,主要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肠道细菌进入肛窦引发感染,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就可能形成肛瘘。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感染,增加肛瘘发病风险;长期久坐、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肛周血液循环不畅,也会提高肛瘘发生几率。
2.痔疮: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病,由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等因素,会使肛门直肠部位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从而引发痔疮。孕妇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影响静脉回流,易患痔疮;老年人因肛门括约肌松弛,也更容易出现痔疮。
二、症状表现
1.肛瘘:主要症状是肛周反复流脓、肿痛,流出的脓性分泌物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瘘管外口有时会暂时封闭,导致局部肿痛加剧,形成脓肿,待脓肿破溃后,症状又会缓解。复杂性肛瘘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小儿肛瘘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影响正常活动和饮食。
2.痔疮:根据类型不同症状有所差异。内痔通常表现为便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严重时会出现痔核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发生血栓或炎症时会出现剧痛。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儿童患痔疮较少,若有便血等症状,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其他疾病。
三、诊断方法
1.肛瘘:医生一般通过视诊观察肛周有无外口、分泌物等情况,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瘘管。还可借助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瘘管的走行、分支及内口位置。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脂肪干扰,MRI检查能更准确地诊断。
2.痔疮: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外痔的大小、形态等;直肠指诊能了解内痔的情况,判断有无其他直肠病变。肛门镜检查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老年人进行肛门镜检查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肠道。
四、治疗方式
1.肛瘘: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如肛瘘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瘘管、敞开引流,促进愈合。术后患者需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定期换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糖尿病患者术后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愈合。
2.痔疮:治疗遵循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或消除症状的原则。初期和无症状静止期的痔,以改变生活习惯为主,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不良排便习惯等。症状明显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外用痔疮膏、栓剂等,也可进行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等。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需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孕妇患痔疮应尽量采用保守治疗,避免手术对胎儿造成影响。
五、预防措施
1.肛瘘: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内裤。避免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肛周血液循环。积极治疗肛周疾病,如肛周脓肿等,防止病情发展为肛瘘。儿童要注意肛周卫生,避免腹泻和便秘。
2.痔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和腹泻。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姿势。孕妇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运动,促进胃肠蠕动。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