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病因有感染和损伤因素,临床表现为流脓、肿痛、瘙痒,按位置高低和与括约肌关系分类,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类型肛瘘用不同手术方式,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病因
感染因素:大部分肛瘘源于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通常是由于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因粪便等异物堵塞感染时,炎症可蔓延至肛腺,进而引起肛腺炎,炎症向周围扩散可形成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若引流不畅,就容易形成肛瘘。例如,婴幼儿由于肛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相对成人更易因肛窦感染引发肛周脓肿进而导致肛瘘,但婴幼儿肛瘘的内口多较浅,处理相对成人有一定特点;对于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肛周感染的发生及肛瘘形成的机制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需关注女性特殊时期如孕期、经期等肛周局部环境变化对肛瘘的影响。
损伤因素:外伤、直肠肛管手术等也可能导致肛瘘。比如直肠肛管部位的手术,若手术操作不当损伤了肛管直肠组织,加上术后感染等因素,就可能形成肛瘘;会阴部受外伤后,若处理不及时、感染,也有引发肛瘘的可能。
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外口会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与肛瘘的病程长短、复杂程度有关。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气味较臭,而较长时间的肛瘘流脓相对较少,有时呈间歇性。
肿痛:当肛瘘外口堵塞,瘘管内脓液积聚时,可出现局部肿痛,有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脓液引流顺畅,肿痛可暂时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肛周皮肤瘙痒,甚至可引起湿疹样改变。
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一个内口)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内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同样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高位肛瘘手术相对复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可能更大。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肛瘘的70%。内口多在肛窦,瘘管经外括约肌浅部或深部下方行走。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部、浅部及耻骨直肠肌等。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耻骨直肠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瘘管向下经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但内口在直肠壁远侧。
诊断
肛门指检:多数肛瘘可通过肛门指检触及条索状瘘管,内口处有时有压痛或可触及硬结。
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有时可见到肛窦炎、肛乳头肥大等伴随病变。
影像学检查:对于复杂肛瘘,可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清晰显示瘘管的走行、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有时也可采用碘油瘘管造影等检查,但应用相对较少。
治疗
肛瘘一般不能自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肛瘘的复发。手术方式包括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肛瘘。例如,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高位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这种方法可避免一次性切断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肛瘘,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婴幼儿肛瘘部分有自愈的可能,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保持肛周清洁、局部坐浴等,但如果肛瘘反复发作或病情加重,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尽量采用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对于孕期女性肛瘘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孕期的特殊性,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在妊娠中晚期,若肛瘘发作较严重,可在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