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诱因包括受凉、潮湿、过度劳累等,典型症状为咽痛、发热、扁桃体红肿,结合症状、体征及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升高可确诊,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反复发作或并发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特殊人群需个性化管理,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1周内可痊愈,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或引发全身并发症,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需立即就医。
一、急性扁桃体炎的定义与病因
1.1定义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主要表现为咽部疼痛、吞咽困难、发热及扁桃体红肿。
1.2病因
病原体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占60%~80%,其次为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流感病毒)也可引发,但多见于儿童或免疫力低下者。
诱因包括受凉、潮湿、过度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刺激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体侵入扁桃体隐窝引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2.1典型症状
咽痛:剧烈疼痛,吞咽时加重,可放射至耳部。
发热:体温可达38℃~40℃,儿童或重症患者更易出现高热。
扁桃体表现:红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化脓性扁桃体炎),或仅充血无渗出(非化脓性)。
全身症状:乏力、头痛、食欲减退,儿童可出现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2.2体征检查
口咽部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表面覆盖黄白色脓点或脓膜,周围黏膜充血。
颈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压痛的颌下或颈淋巴结。
2.3诊断依据
结合症状、体征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可确诊;咽拭子培养可明确病原体,但临床多凭经验治疗。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3.1一般治疗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用嗓。
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局部护理:淡盐水漱口(每日3~5次),保持口腔清洁。
3.2药物治疗
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对链球菌敏感;若过敏可选用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
抗病毒药:若为病毒感染,可短期使用利巴韦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发热、咽痛,但需避免低龄儿童过量使用。
3.3局部治疗
含漱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减少口腔细菌。
喷雾剂:开喉剑喷雾剂等可局部缓解疼痛。
3.4手术指征
反复发作(每年≥3次)或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者,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四、特殊人群管理
4.1儿童
低龄儿童(<3岁)慎用抗生素,需严格评估感染程度;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
若出现高热惊厥,需立即降温并就医。
4.2孕妇
青霉素类相对安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影响胎儿牙齿发育)或喹诺酮类(可能致畸)。
4.3老年人
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者,需控制血糖、血压,避免感染加重。
4.4免疫力低下者
如HIV感染者、化疗患者,需更积极治疗,预防感染扩散。
五、预防与预后
5.1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
避免诱因:注意保暖、戒烟限酒、减少接触有害气体。
隔离传染源:急性期患者需佩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5.2预后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1周内可痊愈;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扁桃体炎或引发全身并发症(如风湿热、肾炎)。
六、并发症与风险提示
6.1局部并发症
扁桃体周围脓肿:表现为单侧咽痛加剧、张口受限,需穿刺引流。
急性中耳炎:儿童多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
6.2全身并发症
风湿热: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关节痛、心脏炎。
急性肾炎:多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水肿。
6.3风险提示
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加重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