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癣是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的常见真菌性皮肤病,有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表现,由皮肤癣菌感染且足部皮肤屏障受损引发,真菌镜检等可助诊,需抗真菌治疗并注意个人卫生;广义的脚气还包括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病,有干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和湿性(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因维生素B1缺乏导致,血液等检查可辅助诊断,需补充维生素B1并调整饮食。二者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一、定义与范畴
脚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共用拖鞋、毛巾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地板、泳池边等)传播,好发于足跖、趾间、足跟及足侧缘等部位,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
脚气:在日常生活中,“脚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脚气就是指脚癣,即上述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广义的脚气还可指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多见于长期以精白米为主食且副食摄入不足的人群,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行走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但通常所说的“脚气”一般指狭义的脚癣。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脚癣
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足部出现深在性水疱,疱壁厚,内容物清澈,周围无红晕,可融合成大疱,伴有剧烈瘙痒,若水疱破裂可继发感染。
间擦糜烂型:常见于足趾间,由于局部潮湿、温暖,皮肤浸渍发白,剥去表皮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有渗液,瘙痒明显,常因搔抓导致细菌感染出现异味、红肿、疼痛等症状。
鳞屑角化型:多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纹理加深,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瘙痒不明显,但病情顽固,病程较长。
脚气病(狭义脚癣外的广义脚气)
干性脚气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表现为对称性周围神经炎,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足趾麻木、肌肉酸痛、行走困难等,足踝部常有水肿,向上蔓延至小腿,甚至累及全身。
湿性脚气病: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出现心悸、气促、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伴有足踝部水肿,逐渐波及小腿、阴囊、下肢等部位。
三、病因不同
脚癣:主要病因是皮肤癣菌感染,当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如长期浸水、多汗等)时,更易受到皮肤癣菌的侵袭而发病,不同类型的皮肤癣菌感染可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脚癣。
脚气病(广义):维生素B1缺乏是根本病因,维生素B1是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重要辅酶,缺乏时会影响能量代谢,导致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长期酗酒、胃肠道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胃肠道手术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等因素可增加维生素B1缺乏的风险。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脚癣: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明确致病的皮肤癣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选择抗真菌药物治疗。
脚气病(广义):血液中丙酮酸、酮体增高,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降低等可辅助诊断维生素B1缺乏性脚气病,血清维生素B1水平测定可直接反映体内维生素B1的营养状况。
五、治疗原则差异
脚癣:主要采用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不同剂型的抗真菌药物,如水疱型可选用刺激性小的霜剂或水剂(如联苯苄唑霜等);间擦糜烂型应先局部湿敷收敛干燥后再用抗真菌药物;鳞屑角化型则需使用剥脱作用较强的制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等)或联合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共用生活用品。
脚气病(广义):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一般口服维生素B1片即可,同时调整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摄入,如谷类、豆类、坚果、瘦肉等,对于有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肌内注射维生素B1进行治疗。
总之,脚癣是特定真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病,而脚气广义上还包含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疾病,二者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