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要保持健康排便习惯,规律排便且避免过度用力;维持合理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辛辣及高脂肪食物;加强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及通过瑜伽、游泳等方式;定期体检及关注身体状况,定期肛肠检查并留意异常信号,以此预防直肠黏膜松弛等问题。
一、保持健康的排便习惯
规律排便: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建议晨起后或饭后半小时内尝试排便,避免憋便。长期憋便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排便时需要用力,增加直肠黏膜松弛的风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规律排便的时间可略有差异,儿童可在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引导其尝试排便,成人则尽量固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段。
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当有排便感时,可通过深呼吸、放松盆底肌肉等方式辅助排便。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排便,可在排便时使用坐便器,双脚踩在小凳子上,使髋关节呈屈曲状态,有助于粪便排出,减少对直肠黏膜的压力。
二、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量不同,一般成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可根据年龄适当减少,但也应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来获取膳食纤维。例如,学龄前儿童每天可摄入150~200克蔬菜和100克左右水果,青少年可适当增加摄入量。
控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减少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和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便秘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增加直肠黏膜松弛的风险。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喜好高油高盐饮食的人,更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逐渐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
三、加强盆底肌锻炼
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盆底肌锻炼方法。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持续3~5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锻炼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进行凯格尔运动,但方法可略有调整。对于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盆底肌收缩放松练习,不过儿童时期盆底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主要是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其初步感受盆底肌的运动;成人则可较规范地进行上述凯格尔运动的步骤;老年人进行凯格尔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身体不适,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
其他盆底肌锻炼方式:还可以通过做瑜伽、进行游泳等运动来锻炼盆底肌。瑜伽中的一些体式,如猫牛式、下犬式等对盆底肌有一定的锻炼作用;游泳时,尤其是蛙泳,需要盆底肌的参与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也能起到锻炼盆底肌的效果。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喜好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例如,年轻人可选择较为激烈的游泳或高强度瑜伽来加强盆底肌锻炼;老年人则更适合选择温和的瑜伽体式或慢速游泳。
四、定期体检及关注身体状况
定期进行肛肠检查:定期进行肛肠方面的检查,如直肠指检等,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及有肛肠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以便早期发现直肠黏膜松弛等肛肠问题。对于有肛肠疾病病史的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增加检查频率。儿童如果出现排便异常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排便不尽感等)、便血、肛门坠胀感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直肠黏膜松弛等问题并进行干预。不同年龄人群对身体异常信号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时哭闹、粪便性状改变等,家长要密切关注;成人则要留意自身排便及身体的各种感觉变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不适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更要关注自身细微的身体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