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有便血、痔核脱出等症状,与解剖、久坐久站等因素有关,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等方法,预防需改善生活习惯等;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早期便后可复位,后期难复位,与小儿发育、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小儿多保守治疗,成人有硬化剂注射、手术等治疗方法,预防要治慢性疾病等,二者是不同肛肠疾病。
1.定义与解剖位置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
2.症状表现
痔疮:
内痔:一般无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则有疼痛,外痔平时一般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性外痔时,可出现肛门剧痛。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出现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瘙痒等多种症状。
脱肛: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随着病情发展,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且不能自行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复位;严重者在咳嗽、打喷嚏、用力下蹲时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黏液分泌,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潮湿、瘙痒、糜烂等,长期脱垂还可导致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等。
3.发病原因
痔疮: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枝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前列腺肥大等因素,可增加腹压,影响直肠静脉回流,导致痔疮发生。
脱肛:
小儿发育不全: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或发育不全,直肠呈垂直状态,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
年老体弱: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组织软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减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长期腹内压增加: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等,可使腹内压持续增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盆底组织损伤:如外伤、手术等造成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损伤,削弱了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导致直肠脱垂。
4.治疗与预防差异
痔疮:
治疗:
一般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疮,主要是改善生活习惯,如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可缓解症状;口服药物主要是改善局部血管丛静脉张力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痔疮,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
预防: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注意肛门周围清洁卫生等。
脱肛:
治疗:
小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复位,防止再次脱出;可服用中药补气升提,如补中益气汤等;同时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成人直肠脱垂:非手术治疗可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预防: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慢性疾病;避免长时间蹲位排便;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如进行提肛运动等;老年人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等。
痔疮和脱肛在定义、症状、发病原因、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肛肠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