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是一组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病因有感染、自身免疫、环境、药物、遗传等,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等,诊断靠影像学、肺功能、病理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段、病因患者诊疗具个体化特点。
1.病因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等感染可能引发间质性肺炎。例如,病毒中的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细菌中的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后,可能导致肺部间质发生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而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等。
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引发间质性肺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肺部组织,导致间质炎症。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间质性肺炎在女性患者中相对较为常见,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可引起间质性肺炎。例如,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如石棉、煤尘等)、有机粉尘(如发霉的干草、蘑菇种植环境中的霉菌等)。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如长期生活在工业污染严重区域或长期从事接触粉尘工作的人群,患间质性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间质性肺炎。如胺碘酮、博来霉素等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肺部间质出现炎症反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有基础肺部疾病或特殊体质的人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更容易发生药物性间质性肺炎。
遗传因素:部分间质性肺炎具有遗传倾向。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伴有间质性肺炎的表现,如特发性肺纤维化中有少数病例存在家族遗传聚集现象,但遗传因素导致的间质性肺炎相对较少见。
2.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初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呼吸困难,而表现为呼吸急促等;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
体征:查体时可在双肺底闻及Velcro啰音(一种类似Velcro尼龙搭扣拉开时的声音)。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重要手段。通过HRCT可以观察到肺部间质的改变,如网格状阴影、蜂窝状改变等特征性表现。不同类型的间质性肺炎在HRCT上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医生可根据这些特征初步判断间质性肺炎的类型。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肺总量降低,弥散功能减退等。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情况,辅助诊断间质性肺炎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病理检查:肺活检是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金标准。通过经支气管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获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肺部病变的性质和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氧疗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适当的氧疗可以改善缺氧状况。根据患者的氧合情况调整吸氧浓度和方式。
药物治疗:根据间质性肺炎的不同类型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间质性肺炎,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间质性肺炎,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但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特点,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则要关注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等康复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提高呼吸效率。
间质性肺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肺部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因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