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急性化脓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红肿等,可通过检查诊断,需手术切开引流;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表现为肛周外口流分泌物等,可通过检查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两者预后因情况而异,肛周脓肿及时治多数可愈,肛瘘单纯性预后好,复杂肛瘘复发高且可能影响肛门功能。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污染,引发肛腺炎,炎症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久坐、腹泻、便秘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更易罹患。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为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内口多位于肛窦,外口在肛周皮肤,瘘管迂曲,经久不愈。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同样男性相对多见,既往有肛周脓肿病史者是肛瘘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位置较深的脓肿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而位置表浅的脓肿局部症状更突出。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有不同表现,如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先有畏寒发热,继而局部胀痛,逐渐加重为持续性跳痛,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肛门周围皮下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当瘘管通畅时,局部症状相对较轻;若瘘管堵塞或引流不畅,可出现肛周肿痛,脓肿形成时同样有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有时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再次出现脓肿表现,随后外口破溃,症状缓解,如此反复发作。
三、诊断方法
肛周脓肿: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甚至有波动感。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脓腔的位置和大小,对于深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必要时可进行穿刺抽脓,若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肛瘘:肛门指检可在肛管直肠内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脓性分泌物从外口溢出。探针检查可了解瘘管的走行方向和内口位置,但要注意避免造成假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瘘管的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治疗方式
肛周脓肿:一旦确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原则是找到原发的感染内口,并将脓肿彻底切开,引流通畅。对于低位肛周脓肿,可一次切开引流;高位肛周脓肿多采用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引起肛门失禁。在手术前后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
肛瘘: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使其形成新鲜创面,逐渐愈合。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等。对于单纯性低位肛瘘,可选择肛瘘切除术;高位肛瘘多采用挂线疗法,以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后需注意创面换药,保持引流通畅,促进创面愈合。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对于复杂肛瘘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治疗。
五、预后情况
肛周脓肿:经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发展为肛瘘,增加治疗难度和复发风险。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的影响。
肛瘘:单纯性肛瘘经合理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复杂肛瘘复发率相对较高,且可能影响肛门功能,导致肛门失禁等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与手术方式、患者自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需遵循医嘱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