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小儿感染手足口病等疾病,需从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及增强自身免疫力等方面入手。个人卫生要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卫生要保证食物新鲜干净、餐具定期消毒;环境卫生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洁消毒玩具;避免接触传染源要远离患病儿童、不去人群密集场所;增强自身免疫力要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一、个人卫生习惯
1.手部清洁:小儿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至少20秒。研究表明,正确的手部清洁能有效减少肠道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肠道病毒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良好的手部清洁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幼儿,家长应帮助其养成洗手的习惯,如每天餐前由家长协助用肥皂认真洗手。
2.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饭后让小儿漱口,年龄较小的幼儿可在家长帮助下用清水擦拭口腔。口腔卫生不佳易导致口腔黏膜破损,增加病毒感染的机会,保持口腔清洁可降低手足口病等口腔相关疾病的感染风险。例如,餐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水为幼儿清洁口腔。
二、饮食卫生习惯
1.食物处理:确保给小儿食用的食物新鲜、干净,水果要洗净、去皮后再给小儿食用,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生的食物可能携带病原体,如肠道病毒等,处理不当会导致小儿感染。例如,购买正规渠道的水果,回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并去皮后再让小儿食用;对于凉拌菜等生冷食物要谨慎给小儿食用。
2.餐具清洁:小儿的餐具要定期消毒,可通过煮沸消毒等方式。餐具上若残留病原体,小儿使用后易感染手足口病等疾病,定期消毒餐具能有效杀灭病原体。一般建议每天将小儿的餐具放入沸水中煮沸15-20分钟进行消毒。
三、环境卫生习惯
1.居住环境清洁:保持小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良好的居住环境可减少病原体的滋生,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易存活,保持室内通风和清洁可降低感染几率。例如,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定期用湿布擦拭家具等。
2.玩具清洁:小儿的玩具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可根据玩具的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塑料玩具可用消毒液擦拭后再用清水洗净。玩具是小儿经常接触的物品,若玩具上残留病原体,小儿玩耍时易感染,定期清洁消毒玩具很重要。比如定期用稀释后的消毒液对塑料玩具进行擦拭消毒,然后用清水冲净。
四、避免接触传染源
1.远离患病儿童: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小儿与患病儿童接触。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病儿童是主要的传染源之一,接触后易被感染。如果周围有手足口病患儿,应让小儿尽量远离该患儿活动的区域。
2.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带小儿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超市、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人员流动大,感染源较多,小儿在这些场所易接触到病原体而感染手足口病。若必须前往,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五、增强自身免疫力
1.合理饮食:保证小儿摄入均衡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例如,让小儿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均衡的营养摄入有助于小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可适当让小儿食用。
2.充足睡眠:保证小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一般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年龄稍大的儿童也需要9-12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促进小儿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例如,为小儿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其每天按时入睡。
3.适当运动: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爬行、室内游戏等。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小儿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幼儿可在家长陪同下在安全的户外场所散步,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进行简单的球类游戏等室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