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扁桃体炎需进行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扁桃体局部及颈部淋巴结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并与咽白喉、樊尚咽峡炎、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病史采集要问诱因、发热咽痛等表现及既往史,体格检查查扁桃体大小、颜色等及颈部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助判感染类型,鉴别要依据各自特点及相关检查。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患儿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如是否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密切接触,是否有过度劳累、受凉等情况。了解发热的情况,包括发热的起病时间、热型(是持续高热还是间断发热等),例如有的患儿可能为持续性低热伴有扁桃体局部症状。还需询问咽痛的程度,是轻微疼痛还是剧痛影响进食、吞咽等,以及是否有咳嗽、流涕、咳痰等伴随症状。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观察其是否有拒食、流涎等表现,因为小儿不会准确表达咽痛时,可能会通过拒食、流涎来体现。
2.既往史
了解患儿既往是否有扁桃体炎发作史,发作的频率,以及既往治疗情况,如是否曾使用过抗生素等药物,以及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还要询问患儿有无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扁桃体炎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二、体格检查
1.扁桃体局部检查
观察扁桃体大小:通常采用咽扁桃体分度法,Ⅰ度:扁桃体不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Ⅱ度:扁桃体超过腭舌弓和腭咽弓,但未达到咽后壁中线;Ⅲ度: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不同年龄小儿扁桃体大小有一定差异,一般1岁以内扁桃体较小,1-4岁扁桃体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逐渐退化,所以在评估扁桃体大小时要考虑年龄因素。
查看扁桃体颜色及表面情况:正常扁桃体呈淡红色,若发生炎症时,扁桃体颜色充血发红,严重时可呈鲜红色。观察扁桃体表面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可为白色点状渗出物,有的可融合成膜状,注意分泌物的位置、范围等。还需检查扁桃体周围组织,如腭舌弓、腭咽弓是否充血、肿胀。
2.颈部淋巴结检查
检查颈部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常见的是下颌下淋巴结和颈前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也需观察,如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一般较软,可有轻度压痛,活动度尚可;若为其他特殊病因引起的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特点可能不同。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扁桃体炎,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需注意小儿年龄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例如婴儿期白细胞总数波动较大,6个月-6岁小儿白细胞总数(4-12)×10/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生理性变化,出生后4-6天至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升高,所以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要结合患儿年龄进行判断。
2.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时,CRP会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呈正相关;而病毒感染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对于小儿扁桃体炎,检测CRP有助于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从而为治疗提供参考。
四、鉴别诊断
1.咽白喉
咽白喉患儿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咽部假膜与扁桃体炎的渗出物不同,咽白喉的假膜坚韧,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可引起出血,而扁桃体炎的渗出物容易剥离。通过细菌学检查,咽白喉可找到白喉杆菌,这是与小儿扁桃体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樊尚咽峡炎
樊尚咽峡炎主要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引起,局部病变特点为一侧扁桃体有覆盖假膜的溃疡,周围组织炎症较轻,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通过咽拭子涂片找到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进行鉴别。
3.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扁桃体肿大,但其扁桃体肿大常伴有咽部充血、水肿,且常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外周血中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可呈阳性,与小儿扁桃体炎可通过这些检查进行鉴别。



